通东民歌是广泛流传于海门北部地区的民间音乐。

通东民歌主要流传于海门北部讲通东方言的四甲镇、货隆镇、王浩镇、树勋镇、余东镇、正余镇、包场镇、刘浩镇和东灶港镇等九个乡镇及与海门接壤的通州、启东的部分地区,流传区域约500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

通东地区东临黄海,南面长江,经济比较发达,是海门市历史最悠久的地方。从公元958年开始,通东人就在这里开辟荒滩、耕作稼禾。由于气候适宜、文教昌盛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因此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通东民歌是其代表之一。

通东民歌包括劳动号子、小调歌谣、喜庆利市、贺房说令等。语言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江海风韵和乡土气息,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情趣。

其中,劳动号子是通东民歌中形式最丰富,内容最生动的部分。因为直接来源于农民的劳动生活,所以不同的劳动便有不同的号子:如,车水号子、挑粪号子、挑泥号子、木匠号子、锄草倒耥号子、打连枷号子、拉船号子、抬杠号子、夯宅基号子等等。其音乐豪放有力,节奏鲜明,特别能振奋精神。

通东民歌中的小调是农民即兴哼唱的小曲,如表现男女传情的《小郎依儿来》、《打牙牌》等,还有在建房造屋时唱的《脚踏楼梯步步高》等。

通东民歌形式生动,在内容上它有短民歌和长民歌之分,短的称为四句头民歌,如:《樱桃好吃树难栽》、《南风没有北风凉》等;长民歌大多为叙事性的,有具体生动的故事情节,有的长达数百句,如《红娘子》、《撑船歌》等等。

通东民歌内容生动,有抨击时政、反映社会 不平的;有歌唱自然环境、咏物言志的;有歌唱劳动的;也有歌唱美好爱情的,总之,生活的各个方面在通东民歌中都有反映。

千百年来,通东民歌在通东农村相当盛行,凡是上了一点年纪的人都会哼唱,解放以后,各级文化部门非常重视通东民歌的收集和整理,1961年的全县民歌大收集,1978年的海门民间三套集成中,都收有大量的通东民歌。

通东民歌是当时、当地劳动人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结晶,是我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一篇:【民间舞蹈】万载开口傩(江西省宜春市 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技艺】平鲁莜面制作技艺(朔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