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耥子灯(南通市)
2018-05-03 14:45
如皋民间舞蹈《耥子灯》,又名《耥花灯》,是如皋土生土长的汉民族女子群舞。
相传明末清初,如皋搬经沈家巷有一个民间艺人沈学成,租种了地主卢万富4亩田,每年要缴24斗租粮。一年冬天完租时,地主硬说沈家的粮潮,逼沈氏在来年元宵再交2斗面粉。沈氏没法,到时让女儿秀凤送去。地主见秀凤眉清目秀,想留下做个丫环,便故意找岔,要留下秀凤作抵押。秀凤不应,地主管家操起斗上的耥子就打,秀凤奋起反抗,夺下耥子逃走。地主派人追赶,秀凤急中生智躲进河边芦苇丛中,将耥子扔到河里,狗腿子看到浮在水面的耥子,以为秀风投河自尽了。消息传到沈家,秀凤的孪生妹妹秀英追到地主家要人,地主以为秀凤僵尸还魂,吓得举家逃走。秀英便把地主家元宵节挂的明角灯和所有耥子都拿回了家,沈学成用唢呐吹起了《观灯调》,指挥秀凤、秀英和邻居家姑娘们,手执挂有明角灯的耥子,随着音乐舞蹈起来。从此,如皋西乡一带,每年的春节期间特别是元宵节,都有“耥子灯”舞。后来,每逢当地的庙会、香期,人们也将民间舞蹈耥子灯,又名《耥花灯》拿出来参与迎神赛会。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耥子灯》由二案文化站长马竞成挖掘整理后参加了如皋县文艺汇演。此后,卢港文化站吉书明请搬经庙上腊三和尚(俗名陈子云)修改加工排练,并得到江苏省群众艺术馆下放干部石昭则的指点,再次参加县里汇演获得成功。七十年代江安文化站又进行了恢复排练演出。八十年代初,县文化馆改编《耥子灯》,取名《看花灯》,参加南通地区群众文艺会演,荣获一等奖。次年,由石昭则、周忠达指导新民文化中心重排民间舞蹈《耥子灯》,参加江苏省(南京片)民间舞蹈调演获演出奖。1983年,该舞蹈由陈子云传授、吉书明、徐海青等人提供资料,石昭则编撰,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江苏卷)》, 1991年如皋市文化局、文化馆再次组织力量,并邀请省里专家对《耥子灯》进行大幅度的加工提高,取名为《妹子玩耥灯》,参加了江苏省在南京举办的第二届音乐舞蹈节,荣获一等奖。我国著名舞蹈理论家、评论家,时任《舞蹈》杂志主编的王曼力观后高兴地说:“《妹子玩耥灯》的出现,使我们很喜悦,过去有一个剧目救活一个剧种的事实,现在这个舞蹈为民舞的走向打开了一条新路。《耥子灯》舞蹈在集成中已有记载,但你们把它艺术化了,搞得十分欢乐,很有乡土味,是土生土长的,但不是土里土气的。”1992年5月,《妹子玩耥灯》应邀参加了江苏省第三届电视艺术节闭幕式的演出,并作现场直播。2003年,在“中国·如皋长寿艺术节”、“中国·如皋盆景艺术节”上,《耥子灯》又闪亮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受到来自海内外朋友的欢迎和赞赏。
如皋民间舞蹈《耥子灯》因演出不受场地、人数限制,易学易传,流传相当广泛。如皋西乡的搬经镇、江安镇、常青镇,南乡的长江镇、石庄镇,东乡的新民乡,以及如城镇,《耥子灯》的排练演出都曾风靡一时。最近,由老年体协九鼎艺术团恢复排练,重新搬上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