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吕四人崔桐在朝庭为官,任礼部右侍郎,主管喜庆、祭祀礼仪编修。此人清正率直,不慎得罪皇帝而被贬返乡。由于他是一个清官,返乡时无金银财物可带,只带回了他精心栽培的乐师和他亲自编创的乐谱。他想用音乐来支撑他心理上的平衡。同时也想让家乡的父老乡亲品尝一下宫庭音乐的大气和豪华。由此,一些节奏明快、旋律优美的宫廷吹打乐就在吕四流传开了。当时吕四的年轻人也从宫廷乐师手中学会了演奏,此时的这些乐曲还不是《吕四十番》,而纯属宫廷喜庆音乐。

一百多年前,吕四连年遭灾,民不聊生。民间吹打乐的演奏者背井离乡,四处逃荒。其中一部分逃到了苏州、扬州等地,在街头卖艺,也从中吸收了一些江南的街头艺术和民间吹打乐的精华。灾荒过去,返回乡土时,也把江南音乐带回吕四,就这样,在吕四这一方黄尘沙土中根植了两派音乐:一是崔桐带回的宫庭音乐。二是由逃荒者带回的江南民间音乐。在碰撞中实现整合重组,成立吕四“吹班”。同时组建“国乐研究社”、“益友社”等民间音乐团队。成了适应吕四乡风民俗,迎合吕四民众审美取向的《吕四十番》。

《吕四十番》之所以在吕四众多的民间音乐中,排名榜首,追根求源是有其名人效应的。大约在1910年至1920年间,清代末代状元张謇为生母祝寿,为讨母欢欣,便请了以孙洪亮、陈毛、陶永祥等十多名乐手组成的吹班赴南通奏乐祝寿。他们演奏的就是《吕四十番》。喜庆欢乐的音乐折服了张謇。演出结束后,赠给吹班人员每人一套大袖素服包装吕四吹班。他为了再次领略《吕四十番》优美的旋律,搞了一个“活祭”:他身穿寿衣,端坐大厅。静听吹班演奏,《吕四十番》由此名声大震。在民间如有人家在喜庆活动中能请吹班演奏《吕四十番》便成了有身份、有派头的象征。

《吕四十番》发源于吕四,但因它出名于南通,流传区域也由此得到扩张。经过一百多年来的编修、栽培,演奏《吕四十番》的人员不断增多,欣赏《吕四十番》的人也越来越多。《吕四十番》已广泛流传于南通、海门北部和启东北部。又因《吕四十番》中渗进江南《苏州十番》、《扬州十番》的元素,加之《吕四十番》的演奏艺人与苏洲、扬洲等地演奏艺人的自然交流,于是,《吕四十番》在江南、淮扬也有流传。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吕四十番》演奏乐器是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做成。其中管弦乐有:笛与管子、二胡与箫、琵琶与弦子。打击乐有:手鼓两面、韵锣与哑锣,击子与非儿。在这些乐器中,哑锣和韵锣必不可少,韵锣和哑锣属打击乐器,没有它的点击,就听不到《吕四十番》的原始韵味。而且《吕四十番》中所用的韵锣和哑锣制作材料和制作方式与常见的击乐器有所不同,目前在吕四保存的韵锣只有一面(仿制),祖辈保存下的哑锣还在民间应用,《吕四十番》演奏人员一般在十人左右。击乐和弦乐分成两排,坐时在演奏台两侧。走时两排并列行走。

由于《吕四十番》历史久远,所以它所用的乐器与现代乐器比较就显现古朴简单的基本特征。譬如:演奏时所用的管子,是竹制的三眼的管子;韵锣是用铝质盖子自压而成。也正是这些古老乐器发出的声响,流溢出了《吕四十番》的纯真音乐律动。

《吕四十番》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深受百姓喜爱,其主要因素是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音乐特征。

(一)同一旋律,不断重复。其目的让欣赏的人易知、易懂。有较为突出的重复性。

(二)旋律和民间百姓办事程式顺序相协调,如婚庆、祝寿,其演奏与整个程序的情绪、家人的心愿竞相合拍,有着较为明显的适用性。

(三)《吕四十番》的音乐因子中有吕四民间音乐元素,所以它又具有较为突出的顺应乡风民俗的随和性。

(四)因为《吕四十番》演奏场合的多变和欣赏人群的多变。它的节奏和程式也随之多变,可以坐着演奏,也可以边行走边演奏,充分体现他的纯自然性。

上一篇:【曲艺】晋北说唱道情(朔州市)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石港戏曲谜盘(南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