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可上溯至宋朝,于清道光年间传入山西,后慢慢演变为“太原莲花落”。太原莲花落的特色在于一人表演,全凭一张嘴的功夫,演绎本地人的生活。边唱边说,抑扬顿挫,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颇为盛行。

一套竹板的伴奏

传统的莲花落为“七件子伴奏”,所谓七件子乃是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所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所以,俗称此为“七件子”。说唱之词伴随着板眼节奏相继吐露,再配上演员生动的表演,极富韵味。

一种方言的诉说

莲花落的说唱词,基本上是七言四句为一段,全用太原方言来合辙押韵。很多人觉得太原话很土,其实不然,太原话拥有很深厚的文化内涵,不少古汉语词汇沿用至今。太原方言称抬东西为“舁”(yú),“舁”就是古语,《说文解字》云,舁,共举也。太原方言称拿不动为“荷”不动,“荷”也是古语,即承担、搬动的意思,汉朝张衡《东京赋》中就有“荷天下之重任”的句子。

一份乡情的传承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的诗句,千古流传。然而在当今时代,有太多的乡音,随着时代的变迁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中。太原话经过了历史的沉淀,记载着古老龙城的乡土文化和历史,太原莲花落不仅仅是一种表演形式的流传,更是对太原乡土风情的记忆,也是对乡音的传承。


上一篇:【民间美术】 倪氏剪纸 (哈尔滨市)传承人:倪修兰

下一篇:【民间音乐】满族萨满神调(哈尔滨市)传承人:郎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