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舞蹈】泼花篮(南通市)
2018-05-03 14:13
《泼花篮》是一种集灯彩、杂技(扛肩挑)与舞蹈于一体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是如东丰利、掘港一带每逢庙会、灯会的重点节目之一。
所谓《泼花篮》就是“天女散花”。散花仙子在手执花篮的众仙女簇拥之下,高立“云端”,漫舒广袖,倒泼花篮,将象征吉祥、美好、希望与祝福的万朵鲜花洒向人间。《泼花篮》一般出现在龙灯、狮舞等欢腾激越的节目和蚌舞、西瓜担等诙谐欢快的节目之后,以耀眼的灯彩、优美的造型,“细吹细打”的“仙乐”和惊险、婉约而飘逸的表演,把观众带进赏心悦目的诗意境界,是老少喜爱,雅俗共赏的艺术奇葩。它唯独流行于经济繁荣、人文荟萃的江苏如东(原如皋东乡)的千年文化古镇丰利和掘港一带,且尤以丰利为盛。
《泼花篮》首先源发于民间的灯彩艺术。灯彩在如东也是世代受宠的民间艺术。其历史的悠久自不待说。丰利汪氏文园主人汪之珩(号樸庄)辑《东皋诗存》(现存《四库全书》)卷三冒梦龄的诗中写道:“……不向征铙並鼓吹,欢声鼎沸殷春雷。九微灯彩疑朝旭,千门目作光明烛。游人积塞广术周,肩承项负须眉触。……”清末当地文人蔡少岚著《绿云庵诗》第五卷中,对其直接描写的是:“……鱼龙曼衍极奇观,功思经营穷万状。初疑剪彩交隋宫,繁花乱叶争春风,吐光作献玛瑙树,烛泪欲垒葡萄红。又疑傀儡弄悬丝,阵平奇计超偃师。美人如画阏氏妒,运机笑舞平城陴。或为梨园演杂剧,或为故事征彭籍。蛇神牛鬼相出怪,猿骑象人纷跳掷。一灯才过一灯继,球悬星布相连缀。”
《泼花篮》同时也源发于“肩挑”艺术。在灯会上的站肩、肩挑技艺,在如东也有悠久历史。据当地老人姜新泉、佘康禄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时的回忆,他们幼时所见或亲自参加的站肩与肩挑是由孩童扮演戏剧或历史故事人物,站在成人的肩上(站肩),或“绑扎”在成人肩扛铁架上(肩挑),也与今天民间灯会中表演的站肩、肩挑相似。在如东一带的灯会中可以看到一些美人灯彩,如《麻姑献寿》、《嫦娥奔月》、《天女散花》等等。大都与“站肩”或“肩挑”技艺相结合。掘港一带的《泼花篮》的散花仙子,晚上一般用美人灯彩,白天则由真人扮演。掘港《泼花篮》一般不用云牌伴舞,而丰利不仅用云牌来烘托,还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增加了“仙女”伴舞。
《泼花篮》这一民间艺术究竟由谁首创,源起于何时,很难查考。不过姜新泉老人提供的线索是:“年轻时曾在掘港道观‘三义阁’内看到一本用于《泼花篮》的捐款登记簿,所记的时间最早是清代嘉庆年间。”由此推忆,清代嘉庆年间《泼花篮》这一艺术形式已经基本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