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评弹北调(南通市)
2018-05-03 14:12
评弹北调是以流传于启海地区的民间山歌、阴歌、佛序的曲调说唱传说故事,经由“钎子书”、“钹子书”的发展过程,逐渐演变而成的启海方言曲艺品类。
清代初年,一批江南人移居启海经商务农,相互通婚,繁衍生息,不仅带来了启海经济文化的发展,还带来了江南吴语方言,民风习俗和民间艺术。评弹北调便是以此为源逐步发展并传留后世的一个曲种。
评弹北调的形成时间,初起于清代中叶的同治年间,其时,启海经济逐渐趋向繁荣,启海一带的从事占卜算卦、唱香伙、变魔术和跑单帮的生意人往来于启海、苏州一线的南北码头,见到江南的茶馆酒肆常有说书唱曲的艺人以艺谋生,且收入丰盈而起仰慕之心。以张云仲、杨点梅、张仲飞为首等人便仿效而行之,以民间传说故事为内容,以自己原来从事过的文艺行当的曲调现编现说(唱),(如唱山歌的还唱山歌调,做香火的还唱阴歌调,念佛序的还唱佛序调),既无固定曲调,也不讲究音韵平仄,既无伴奏乐器,也不搭设书台,而是圈地为场,颇能吸引听众。久而久之,不仅听众感到枯燥,就连表演者也自觉单调,原为佛门俗家弟子的张云仲,便在说唱之间添进了敲打木鱼击拍,后又添进竹制小锤敲击钹子(小铜锣)配乐。每段书起,开口便唱“毛竹签子七寸长,手敲小锣唱开场”……其特点是内容通俗、书路粗直,情节紧凑,方言俚语。虽说唱腔不一,但都属于出口有韵的顺口溜,符合本地区文化层次较低听众的欣赏需求,启海人称之为“钎子书”、“钹子书”,流传很快且从路头小店进入茶馆酒肆。
时至清代光绪年间,启海人爱听“钹子书”的消息不胫而走。苏州评弹艺人夏炳章、陆耀祥、谢金泉、柳莲堂等纷纷来到启海演唱“大书”(评话)、或以三弦、琵琶伴奏的小书(弹词),对比之下,钹子书相形见拙,演出市场逐渐萧条,直至登不了正规书场。有的钹子书艺人仿照苏州评弹自学三弦、琵琶演唱乃至结拜弹词艺人为师,但因为时不长、功夫不深,弹唱的基调还是原来的阴歌、佛序、山歌。而其中的张云飞(绰号“张麻子”)等艺人却在原来的钹子书的演唱基调上得以发展,融入某些苏州弹词唱腔的韵味,充分发挥了各自行档的特点,不仅推动了启海弹词唱腔的发展和艺术水准的提高,逐渐形成独具启海特色的评弹曲调,且广泛流传于长江之北。故而被称之为“评弹北调”,主要流传地区是启东、海门、通州、如东东部地区及崇明、射阳、大丰等地,而演员都是启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