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鼓秧歌是流传在山西朔州地区的民间舞蹈,尤以朔城区、平鲁区最盛行,流传也广。它以粗犷、刚劲、稳健、风趣的艺术特点。博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据踢鼓老艺人相传。宋朝梁山伯英雄中,有一人被官府抓获。后被梁山弟兄乔装进城,劫狱救出。为纪念这一事,以后每逢元宵节,群众便扮成梁山英雄人物,敲锣打鼓,载歌载舞,进行庆祝。之后,年复一年,逐渐形成了踢鼓秧歌舞蹈。踢鼓秧歌男角扮相是杨雄、宋江、石秀、武松、林冲、阮家三兄弟等梁山英雄人物。多年来,每逢元宵节,民间艺人自行组成演出班,进行演出活动。一般在街头、广场、院落表演,故又称土摊秧歌。晚上表演时,表演者手持彩灯,在茫茫夜色中,犹如长龙,又似百花盛开。演出时不仅有标会(比赛)的形式,还有串会(闯台),即围观群众被扮角拉动,经稍加打扮,就一起参加表演。“标会”结束,两摊或三摊的踢鼓秧歌班子会合,进行大场子表演,形成高潮。

表演形式有大场子、小场子和过街场子三种。拉花一手持扇,一手持彩巾,舞姿滑稽多趣,变化多端。有时还和观众斗趣。大小场子主要以表演的人数和节目形式而定。大场子一般在山区较为流行,参加人数最少不得低于十六人,多可达到六十四人或更多。表演时,常以两踢鼓(多扮老生)引路,每一踢鼓后,跟一拉花。队形有时成“一”字长蛇阵,或二纵队相并而行,或四纵队对阵而行,或穿插以各种阵式进行。小场子的前场叫山子,后场叫摊子,结尾叫落毛。


上一篇:【传统戏剧】 双城皮影戏(复兴皮影剧团) (哈尔滨市)传承人:张玉亮

下一篇:【民间舞蹈】永新盾牌舞(吉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