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悲庙,又云羊驼寺、碧岩禅寺和化皮庙,依山而建,坐落于山阴县恒山西脉之草垛山北麓、紧邻山阴县后所乡辛立庄村南3000米处。据主持道究师傅介绍,该寺现名“化悲庙”来自一个凄壮的传说。话说辽宋时期,该寺香火旺盛。一天,寺庙和尚外出作法事,止留一年迈老和尚看守寺院,由于不小心藏经楼(今观音殿)失火,老和尚为救经书,奋不顾身冲入火海。最后,佛典得以抢救下来,老和尚却皮肉分离,葬身火海。寺院僧众为纪念老和尚的壮举,改寺名为“化皮庙”。后因寺名过于惨烈,也不能矜恤与旌表老和尚的大悲之心,故易名如今之“化悲庙”。

辽宋以前,该地大概为佛教胜地。据碑石记载,化悲庙始建于辽;明刘以守纂修《崇祯山阴志》卷二“山川形胜”条载“佛宿山,县南三十五里。金王拱碑云文殊大师留宿处。山下出水,名何家泉。又名复宿山,俗名草垛山”;又寺庙住持道究介绍,此地早在北魏时期,即已建寺。

明代及以后,由于“石滹滴水,旱祷有应”和“二仙对弈”的传说,此地成为祭祷山神的俗信仰活动场所。《崇祯山阴志》卷二“山川形胜”条载“化悲岩,县西南四十里,北岳行祠在焉。石滹滴水,旱祷有应”;同书卷六“艺文”条收录王濬初《化悲岩记》云:

恒西诸山,惟书崖、夏屋、复宿最胜。去复宿十余里为化悲岩,两峰嵯峨,壁立千仞。东岩有石窟,深广可避风雨,中建北岳行祠,不知创自何代。中(雨+留,上下结构)圣水,滴日盈缶,以荣雨奇验。相传有樵夫夏初采薪至岩窟,见二仙对弈。奕罢,东座指西座者阿翁:“乃恒山神,避朝岳香火,態(疑为“於”之误写)此共手谈耳。”樵夫急下拜,攸不见。留薪窟中识之,归告诸父老,遂伐石断木,构祠四楹。岁久倾圮,至万历末年,庙祝李通信辈(广+七,内外结构)财鸠工,复重之。......

清代至今,从当前化悲庙建有观音殿、大雄宝殿等佛教殿堂,还设有三官殿的情形看,实际上是一处佛教信仰和俗信仰结合的场所。

化悲庙现存历代碑刻约20余块。其中,年代最久的为明代天启和正德两处,其余多为清代和民国时期石碑。

此次山阴之行,马志强、王鹏龙、李海林和邓星亮进行了实地田野考察,并对部分石碑进行了拓印,相信对建构云冈文化内涵会起到重要的基础作用。


上一篇:【民间音乐】传承四代的李海峰唢呐(哈尔滨市)传承人:李海峰

下一篇:【民间文学】杀虎口传说(朔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