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王永占,男,布依族,出生于1941年1月13日,贞丰县小屯乡纳秧村人,1958年7月高小毕业,同年9月就读于黔南建筑工程学校,后因学校停办,改读测绘训练班,1961年8月在都匀城建局建筑工程测量队工作。由于处于“大跃进”困难时期,家庭特别困难,1962年返家务农。1965年在纳秧小学担任民办教师,两年后停止教师工作,又转务农至今。王永占学习铜鼓十二调始于1962年,师承其堂哥王永正。王永占主要代表作有:布依族铜鼓十二调。
  铜鼓十二调即是铜鼓演奏的十二段乐曲,它以农历的十二个月为序,每调表达一年十二个月中,布依族人民劳动、生产及生活的情景,是布依族人民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独特认识和情感表达,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贞丰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是贵州省境内布依族中具有代表性的铜鼓器乐曲,也是布依族民间艺术中最具神秘性和传奇色彩的传统音乐文化之一,被誉为布依族“铜鼓音乐的活化石”。布依族铜鼓十二调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布依人民劳动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每逢重大节庆或老人去世,都要举行隆重的击鼓仪式。2003年至2007年贞丰布依族“六月六”风情节和2007年贞丰县首届布依族古歌大赛,王永占带领的布依族铜鼓十二调演出队登台演奏,给观众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其中的《上天堂调》获布依族古歌大赛一等奖。
  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的传承来源于家族祖传,王永占说:“铜鼓十二调是王姓家族中老一辈秘传下来的,学习演奏十二调时,老辈人一边念‘口诀’,一边教演奏,一代一代地以口传心授、言传身教的方式沿袭下来。”对于铜鼓的保存,王永占讲:“王氏家族的这面铜鼓是清代康熙时就有了的。定居小屯乡纳秧村后,第二代传人分家时,把铜鼓当作家庭财产进行分配,并传承下来。解放前,因战乱多次转移保存,文革时期破四旧时被武装民兵收缴。改革开放后,在政府的关怀下协调收回,被当作祖辈遗产保存。布依族铜鼓在红白喜事、婚丧嫁娶方面都有使用,重点用在丧事超度亡灵上。如今,会敲打喜庆、祭祀十二调的人已不多。”
  王永占在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的传承过程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他说:“由于布依族没有文字,在学习演奏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教我学习铜鼓十二调的堂哥王永正,比我大二十岁,又死得早,没有记录谱子,布依族铜鼓十二调的传承面临失传的危险,是我通过多方走访请教,后来在我舅舅梁光合等老人的帮助下,以汉字音译的方式来记录鼓谱调子,把铜鼓十二调整理记录下来,才将熟练掌握铜鼓的演奏技巧的。”
  “俗尚铜鼓”、“岁时击铜鼓为欢”。几百年来,铜鼓已成为布依人心中神的化身,有“布依神鼓”之称,布依人对铜鼓特别虔诚乃至顶礼膜拜。历代以来,拥有铜鼓的布依家族一直享有崇高、神圣的地位。王永占说:“布依族铜鼓除了在节日丰收喜庆时候使用外,主要用作老人过逝超度亡灵的法器。用铜鼓为亡人开路,贫穷家庭击鼓三下,表示亡者升天;富裕之家做道场三天,则击鼓三天。平时,除农历正月间和七月间祭祀或教弟子学习时敲击外,铜鼓专门保存在妇女、儿童不能接触的二楼上,特别忌讳存放在被认为不洁净的卧室或其他房间里,不能随便敲击使用,更不能随便外借。”所以,王永占还说:“在传授铜鼓十二调时,要选择在农历正月间或七月间,而且,在这两个月学习比较灵验。每次使用铜鼓必经族中寨老、族长同意方可将铜鼓请出,接送铜鼓要严格按照世代祖传礼仪。”关于拜师过程,王永占说:“把铜鼓请出来后,须在堂中祭供铜鼓,由师父先跪拜,再由徒弟叩拜,师父要念诵:‘阴传阴教,阳传阳教;心传口教,不传自教;千千师祖,万万师爷;灵坛教诲,千教千应,万教万灵’等祭词”。拜毕,取下铜鼓,先将铜鼓用绳索系其“耳”,或悬于房梁上,或悬挂于大树上,或三根木棍支撑而悬吊。由师父示范敲击铜鼓十二调,师父右手持软槌,左手持竹条,或站立或坐椅,手把手传授指教。王永占说:“由于铜鼓十二调是家族传承,徒弟不需选择,有时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铜鼓十二调演奏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要求学者要心、口、手高度统一,动作协调连贯,节奏清晰流畅。所以,喜庆过节开鼓,教者敲击铜鼓十二调,众人学习,哪个的悟性好,就传给哪个。熟能生巧嘛,如果很用心学习,一般十来天就可以熟练掌握鼓谱和敲击方法。”王永占传授铜鼓十二调技艺给弟子或下一代,还想出一个简单可行的办法。他说:“平时,我传授技艺,还把草凳(稻草编织品)当作模型道具进行演示,还有更简单的办法是在自己的左膝进行敲打示范,这样既不犯禁忌,又能随时随地熟练掌握鼓谱调子,逢正月间或七月间再用铜鼓实际演练操作。”近几年来,王永占积极开展铜鼓十二调传承活动,先后传授铜鼓十二调演奏技艺给兄弟王永平、长子王昌禄、侄子王昌品、王昌福、孙子王隆丰等十来个继承人。
  2007年,王永占被国务院命名为铜鼓十二调传承人。他深感责任重大,他说:“承得政府的信任和关怀,我要在有生之年教出更多的弟子,为布依族铜鼓文化的传承作出自己的贡献。”


上一篇:【湖北·民间文学】都镇湾故事(国家级)传承人:李国新

下一篇:【贵州·民间文学】布依盘歌(国家级)传承人:吴廷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