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榆次秧歌(晋中市)
2018-05-03 10:32
近城村在老城的西南面大约有五公里的路程,隶属于郭家堡乡,近3000的人口。原先属于郊区,如今城市的发展,宽阔的马路环绕,昔日部分旧建筑遗存,已被高楼大厦环绕,进入了城区的范围。近城村是一个很有历史的村子,不仅出过大富高官,也是榆次祁太秧歌的发源地。有着百年传统食品“油烹粘”的发源地。明万历年间震惊榆次为浇地刘时敏大义凛然跳油锅的事发地。我两次去近城村,遇到了秧歌爱好者老校长李五斤,秧歌老艺人十一丑刘建邦,大富商张家的后人张贤明,近城村老年自行车骑行队队长王志明,以及好多热心的村人。一个城中的村庄,村民淳朴厚道热情,令我非常的感动,在他们的帮助下,使我了解到了近城村的一些大概历史情况。
近城村立村之早,早在何年村人不知。解放前600多人的村子,竟有十几座不同朝代建的庙,而且庙的规模都不一般。一个村庄富与不富,寺庙的多少、寺庙的规模,也是其中的一个体现。“唐时选就富贵平安吉祥地,今逢国运八仙过海显神通。”近城村延续着古上的富气,固本枝荣,一派更胜以往的繁荣景象。寺庙有兴国寺,近城村正月二十一的会,就是为“兴国寺”起的会。财神庙、老爷庙、真武庙、文昌庙、文殊庙、河神庙、水禄庙、龙田庙、土地庙、五道庙若干。近城村最老的姓氏,李、乔、范。后有张、王、刘其他姓氏。是哪个姓氏开创了近城村,各有说辞。张姓的后人张贤明讲,是张姓最先入住近城村,坟地的碑就有记载,大明以前张姓就生活在近城村。可根据近城村历史上按姓氏取村名曾有三个,而没有张姓一笔,张姓最先入住近城村就有了疑问。疑问归疑问,也许张姓在近城村族人少,没有后来姓氏族人多,尽管来的早,但人口的少,也就不一定以先来着为大取村名了。不管如何,以张家墓碑来推断近城村的建立,很可能进入唐代也难说了。因为比邻王村唐代就立了村,叫花儿王村。近城村最初有三个村名:一个叫李家庄,一个叫乔家小堡子,一个叫范家堡。不知在明末,还是在清初,去了李家、乔家,统一称范家堡村了。村名的统一,村人一样说不来个根由。村委会至今保存着范家一架扇车,上边刻有“范家堡光绪年间制”。以扇车推断,范家堡这个村名,起码是在大清中期就沿用了。乔家、李家、范家、张家,从何处迁来,村人不知,对与范家的来历我略知一点。听长凝村的一些耄耋老人说,近城村的范家、太谷县的范村,都是从长凝村的范姓族人中支出去的,不知是真是假。范姓四兄弟迁来近城村,因人口的发达占地面积最大,四兄弟分了东南西北四个堡子,范家北堡据说后来迁走了,去了哪里,村人不知。但从三个村,统一为一个范家堡,可想范家在近城村的人口势力。因何在清末范家堡村又改为近城村?据村人说,村里建起了老爷庙之后,碑上落款村名时,李家要落为李家庄,范家要落为范家堡,因此发生了官事。当时榆次县令,并没有听取两家的上诉。也许因范家堡村离老城近,县令当堂审定,取村名“近城村”。因县令主宰一方至高无上,范、李两家无奈,只好认可,从此近城村名沿用至今。但当地的老年人,还是历史上的口称习惯,范家堡村。
近城村几大姓氏之中,历史上只有张家明代出过一位高官,任两广总督。清代出过不少举人、进士,这是张家坟地有记载的,近城村的耆老、耄耋之人都见过。只可惜在文革时期,张家坟地的三道石牌楼,所有墓碑全被捣毁。因此唯一记载近城村点墨历史之处,无处可寻了。张家是近城村唯一的大户人家,其他姓氏虽族人庞大,但远没有张家的财力势力大。据张家后人说,张家时代为官,是以做官的身份来到近城村的。来到近城村,即做官,又做生意,也算榆次地面上的红顶一族。张家的院在近城村是数一的,一个相当规模的凤凰展翅形院。这种院形在民间还是少有的,大多是福字院、寿字院、双喜院、或龟形院。张家先祖张璞、张林,在汉口、汉阳、武昌、凤阳、张家口、太原、榆次一代,字号“聚兴顺”,专做茶叶的生意,而且规模之大。茶叶来源于福建武夷山。张家在村里还开着一个不小的当铺。张家还兼做着北方的小米、红枣的生意,销售地南方。在清后期,张家一族人为了扩大茶叶的生意,向聂店村王家借了300两银子,结果不知何故,茶叶生意全线亏损。张家为还聂店村王家300两银子的债,到张家借债的第三代还没有还完。王家看张家人实在,人性也不错,便免了张家这一族人的债务。张家的倒闭是很有意思的,不知道是真是假,村人都那么说,又让人觉着不可信。张家到民国年间,没有听说在外有做官者,而生意也随着国家形势的变革日渐衰败。据说村里有一个很有势力的小偷,把张家老爷子的眼睛偷了。张家向县衙告了多次,县衙根本就不受理。张家一气之下,一筐一筐的银子往出抬,贿赂高官,最终把这一小偷绳之以法。张家竟为了一个眼镜倾家荡产,一个曾今的官宦人家,一个大户人家,区区一个眼镜,尽然败了家,有点说不过去。
张家不仅是近城村的大户,也是榆次祁太秧歌的发起之家,为榆次秧歌的起源之地。张家的先祖非常喜欢听说书、民间小调、南方秧歌。84岁的张家后人张蔚,族人张贤明讲,道光(1830)年,他的曾祖父:张吉富、张吉贵二兄弟,在汉口、汉阳、武昌、凤阳做茶生意的时候,结释了一同来榆做生意的南方商客,邀其来家吃住,互讲两地的故事。在日后的生意来往中,相邀互听当地的说书、北方的小调、秧歌、南方的秧歌。祖父:张璞、张林、张楹,看着眼里喜在心上,便在家里腾出三间房子,成立了榆次第一家说唱馆,以说书、唱民间小调为主,后又唱起了祁太秧歌,范黑小、李小蛮被村人选为说唱馆正副馆长。学唱的村人是越来越多,气氛空前。到清代咸丰年间,在此说唱馆的范黑小,他拿一后木板锯空中间,用筷子敲打木板把握节奏,李小蛮自己制作笛子配乐。张家后又投资了服装设备,说唱官改成了近城村以秧歌为主的秧歌演唱队,走村串乡,打破了在村里自娱自乐的形式,开创了近城村人至今喜欢不衰的秧歌。节目有:《二姑娘梦梦》、《哭五更》、《对花花》、《小放牛》、《想死人》、《奶娃娃》、《拾麦穗》、《拣麦根》、《碾高面》、《女摸牌》、《三换肩》、《12怪歌》、《吃油馍》、《冀壁赶会》、《刘二姐逛会》、《换妹子》、《卖绒花》、《割莜麦》等一些通常戏。主要演唱人:杂割丑范黑小、小蛮旦李小蛮、乾坤旦李庆原、李来喜、李富蛮、编剧李福庆。外来的秧歌艺人有:榆次东郝村的拐子、黄彩村的银花儿、郭家堡村的小会旦、葛庆儿二会旦等。因秧歌队的兴盛,演出队发展到30多人。1940年,近城秧歌队又由艺人乾坤旦李庆原承班。此时的秧歌队文武行当健全,取名“同乐班”。后起之秀有:玻璃翠生李大小、夜壶丑张海洋、架子生范玉喜、李玉娃、李仲林,大蛤蟆嘴、小蛤蟆嘴、十一丑刘建邦。其他行当有:李柄来、二秃子、赵富林、范卯成、范铁牛等。琴师:六堡村的金富只、鼓师范金堡。演出的剧目有:《算账》、《清风亭》、《回家》、《起解》、《翠屏山》、《三看匾》、《打母》、《西河院》、《刘家庄》、《割田》、《卖胭脂》、《大挑菜》、《苦伶仃》、《出西口》、《闹花园》、《先生背板凳》、《顶灯》、《换碗》、《十二月对花》、《下山》、《放风筝》、《待满月》、《倒卷帘》《布儿换花》、《大劈棺》、《翠屏山》《游铁道》等,一些通常的戏就更多了。1948年,榆次解放后,张海洋、李玉娃,从榆次杨庄村接来著名的秧歌艺人李俊卿,(艺名俊卿旦)成立了近城村秧歌“同乐社”。李庆原承班,李俊卿为社长。
李庆原是近城村一个开杀房卖猪肉的屠户,家境并不是十分宽裕。撑起的秧歌队,并没有经济收入,以娱乐为主,吃喝日用都有李庆原负责,并住在李庆元家。近城村爱好秧歌的村民,为了减轻李庆元的经济负担,催五货租了村里大户人家的5亩地,义务耕种,到秋收后,所打的粮食一粒不剩交给李庆元。还有一村民梁占花,常年义务为秧歌队缝制服装道具。由于近城村人的喜欢与支持,秧歌办的是一年比一年红火,不仅为榆次培养了大量的秧歌名艺人、艺人,也为1955年榆次成立秧歌剧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城村的秧歌改进演出队,1955年被榆次市政府收编之后,规模型的秧歌团体又办过三个,在晋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虽是村办剧团,但在建制上一切按正规来办。1957年,近城村秧歌队参加了山西省秧歌汇演。1978年,近城村秧歌队参加了晋中地区在祁县的汇演,演出的剧目《戏前戏》,荣获一等奖。2007年,郭家堡乡政府汇演,自编自导的秧歌剧目《拆迁》荣获优秀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