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美术】南通木版年画(南通市)
2018-05-03 09:39
南通地区,有一种古老的风俗一直流传至今,这就是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张贴春联和年画,“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红彤彤的春联和年画,营造出一片吉祥红火,春意盎然的节日氛围。
木刻年画是我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植根于民族民间文化土壤,千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普及。南通的木版画最早出现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南通木版画直接受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影响而产生、成长,它的生产制作工艺及其作坊在清代中晚期的南通地区已颇具规模。
早年间南通的版画加工作坊,主要集中在通州兴仁镇太阳殿村,年画工匠们自己雕版、自己印制、批量销售,木版画的货源大部分来自这里。据记载,在晚清时,一付“大家官”即大门画要卖到60个铜钱,也算是一个挣钱的生意,因此当时南通城里的唐广太、张元等大商行在临近年关时,均邀请太阳殿村擅长木版画制作工艺的手艺人到商行里现场制作,销售相当红火。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南通木版画的内容早先都以门神为主,所以本地人过年贴年画往往叫做长(zhang)门神,门神的种类大致有六到七种,大将军秦叔宝、尉迟恭、家官、披风官、灯官以及五子将军、麒麟送子、状元骑马、抱瓶门神等,每种根据纸张的大小再分四、五种型号,如门画、中堂、条幅、斗方等。贴门神也有讲究,旧时两扇木制的大门,一般要贴秦叔宝和尉迟恭,手握刀枪、威风凛凛的武门神的功用是镇宅护院。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们觉得年复一年地贴秦叔宝、尉迟恭的画像过于单调,后发展了披风官、灯官、家官等文门神的形象,它昭示了民众招财进宝、功名利禄方面的要求。其余的房间门根据各自家庭的愿望和喜好选择,如多年未得一子的,往往在卧室门上贴麒麟送子;希望人丁旺盛、子孙成材的往往在书房里就贴五子将军和状元骑马;做生意的为讨个好彩头,往往门上要贴赐福财神、黄金万两等。这些年画的品种和内容虽带有封建迷信的色彩,但也表达了老百姓们祈求家庭幸福安康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愿望。
门神之外,木版画又逐渐增添了门头画和纸马两种形式。门头画又称满门增福,春节时贴于门头,用以“镇妖避邪”,门头又称“魁头”,即魁星神、文昌帝君,还称文曲星,门头画图像面目狰狞,取其“慑邪而善守”之意。纸马,一为甲马,于纸上画牛王、马王,保生大帝等神像,为年节祭祀用品,礼毕焚烧(谓之请神“上天”)。二为瑞符,为新年祈福或出行、禳灾而焚化求吉之物,多画“百忍”、“赐福”等带有谶纬意愿的图案,图文并茂。
南通木版画的生产一般要经过绘、刻、印三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是绘画,画稿是决定作品风格及下几道制作工序的基础,先由画师设计出黑白稿,然后画成效果图,若要多色套印,还要绘制多张单色色稿,以供刻制分色木版之用。画稿要求构图丰实饱满、形象简洁生动、色彩鲜艳明快,笔法拙朴简练,富有民间木刻版画的装饰趣味和审美情趣。画师在透明而拉力颇强的毛边纸上绘出墨线稿,然后反贴在事先准备好的刻版材料上,切忌出现皱褶,待浆糊干透后,涂上一层芝麻油,一为墨线更加清晰,再为增加版面的韧性而便于雕刻。
第二道工序是刻版,其主要工具为“拳刀”,同时以弯凿、扁凿、韭菜边、针凿、修根凿、扦凿、水钵、铁尺、小棕帚等工具配合使用。刻版,决定木刻年画的艺术效果,要求雕刻出来的木版必须忠实于画稿原作,不损其画意与笔势,不失其神韵和形态。刻版材料有枣木或梨木,它们都具有木质坚硬细匀、不易翘裂伸缩等特点。刻墨线版的要领是“陡刀立线”有深度,才能耐磨损,长期印刷不走样。其中墨线板为主版,红、黄、兰三套(块)色版,各刻一版,每套色版必须与主板相吻合,以免套印不准。
第三道工序是套印,这是一门易会难精的手工技艺,主要包括看版、冲色配胶、选纸上料、摸版、扦纸、印刷、夹水等步骤。最初时,南通木版画的制作并不繁杂,只用一张木刻模板作母板刷上黑色,勾画出图案的黑色线条轮廓,然后再由画师用毛笔填色,后因工作效率慢,而发展成以木制模板印制而成,每版一色,分版套印,一般为五套色或六套色,色彩有红、绿、黄、兰四种配制而成,要求套版准确无误,画面洁净无污,线条清晰明朗,色彩鲜丽明快。
南通木版画突出的艺术特征表现为刻工严谨精细,色彩单纯明快,图案古朴原始,版画艺人懂得农民的审美心理,刻画形象以自然形态为基础,概括提炼突出特征,借形写神,门神人物的刻画多为五短身材,突出表现头部,着重刻画眼睛与表情、神态。南通木版画刻绘精美、色彩艳丽、人物仪态温和,留存有刻工见长的姑苏桃花坞年画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