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西砲灌肠制作技艺(晋中市)
2018-05-03 09:15
历史渊源
西砲灌肠源于明朝,当时陕西榆林县狗儿村的张文忠兄弟二人,经洪洞县大槐树移民至西砲村。他们带来的主要食物荞麦面,由于太精韧不能做成面条。只能吃糊糊,偶然机会发现剩菜凉团加上点山西老陈醋更好吃。经反复研制,精心配制条料。使之成为有独特风味的食品。取名灌肠。从此张氏兄弟经营,制作灌肠。经历代后人传承至今。
灌肠色味均为晋中面食的上乘
灌肠以荞麦为原料。是低脂肪,多维生素并存的好食材。是三高病人最好的饮食。灌肠入口爽滑又精道。利口开胃。有稀释醋的酸味,有蒜的辣味。有芝麻油的香味。据测定荞麦面粉不含糖,低脂肪,再配上精致调料。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病人的功能性食品。长期食用有清热,解毒,杀菌等作用。对肠胃病也有调理作用。 灌肠的制作选用上好的荞麦,磨成细面粉,经过拌面,揉面,和面打面,面和到能拉开时,双手抱空拳边加水边摔打,缓慢少量加水,100多次,和成合格的面浆,当今大部分,使用机械和面,但效果相同,将面浆盛入小碟,放入蒸笼蒸熟,传统制作。拉风箱烧柴火,后烧煤,根据季节随气温变化掌握真实的时间,办法是用定长的香烛,上笼后点燃,燃尽后下笼,既保证质量,又不浪费燃料和时间,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吹风机烧火,钟表计时,下笼后,自然降温,再用蒙湿布冷却,八小时后从小碟中剥离,两个面一对为成品,呈瓷白色,半透明,厚度5到6毫米,直径120毫米,食用时切成条或者块状,用祖传配方,调料调味,凉吃叫水灌肠,热词叫炒灌肠。
传承谱系
从明代张文忠代代相传,第十四世张成黄传给侄子张光正。下传给儿子张继宏。张光正民国时期及解放后单干时期与本村村民合开作坊。使灌肠技术在西砲村民中传开。边成为制作灌肠专业村。文革时期一度中断。改革开放后张继宏,张九成,白永晶等人带领下迅速恢复制作。一度达到150多家。逐渐走下专业化。当今主要传承人。白铁锁。庞传亮,田宏勇在传承制作。市场价值,西砲灌肠,以独特风味,远近闻名。在祁县,太谷县的城镇,乡村等有销售网点,并在太原市定点销售,当地人招待八方来客餐桌上,西砲灌肠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美味,并受到一致认可。
1995年,一位天津国企负责人来祁县西砲附近某厂谈业务,第一次吃过灌肠后,赞不绝口,以后每次到来,提前打电话订菜要吃灌肠,2000年一位意大利专家,在山西锦纶厂安装设备结束后,到乔家大院参观,中午由祁县化纤厂招待,一连吃了两碗西砲灌肠,陪同的人都是说这伙计今天怎么了?随后通过翻译说来中国两个月,就第一次吃顿好饭,2001年,央视中华医药栏目介绍一位太谷中医厂的长寿老人,从小爱吃西砲灌肠,只要有每天两对,是他的长寿秘诀之一。
经济效益
一斤荞麦面粉制作四斤灌肠。以当前面粉一斤三块,灌肠一斤三块,除去燃料电费,调料等费用,以家庭作坊式经营,一斤面粉,净挣7到8块钱,年均每家作坊每日使用面粉30到80斤。西砲灌肠于2013年列入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5年列入晋中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6年正在申报山西省非物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