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传统戏剧】思南花灯戏(国家级)传承人:刘芳
2017-04-07 12:59
刘芳,女,侗族,1962年2月生,国家四级演员,现在思南县文化馆工作。刘芳从思南中学高中部毕业后在贵州省乌江航道工程处就业,由于她对花灯产生了浓厚兴趣,1976~1984年师从原县文化馆的资深曲艺工作者刘朝生学习思南花灯歌舞,开始登台演出。她于1984年考入县民族文工团,随原县民族文工团业务主任刘友能系统学习花灯歌舞、戏曲表演,专业从事文艺表演、宣传工作。刘芳尤其擅长花灯舞蹈,她的花灯基本功扎实,表演能力强,动作流畅舒展,舞台形象靓丽,其作品“天然去雕饰”,显现出朴实的内容与形式有机结合的美学特征,能突出歌舞美的个性。谈到学艺的经历,刘芳十分自豪的感慨万千。她说:“早在1976年读初中的时候,我就迷上了家乡的民间花灯歌舞‘二人转’等。在学校,我是文艺积极分子、校宣传队的文艺骨干,每当地区、县有重大活动或民族民间文艺调演时,我都会被抽去参加,这使我积累了丰富的舞蹈表演经验。1984年我进入县民族文工团后,被选送到贵州省花灯剧团集训学习花灯戏剧表演,使我的舞蹈表演技能得到了系统性的提高,在理论上长了不少见识。刚进入专业表演团体是,我们经常下乡走村串寨演出,民间有许多德高望重的老艺人,每到一处我就边演边打听,寻访学习。为了向老艺人学艺,我们时常要翻山越岭,行走三四十里山路,走到哪里算哪里,晚了就在农户家牛圈里铺上木板、垫上谷草睡一觉,真可谓是风餐露宿,但心里却不知困苦、不知疲倦,非常执着。”正是凭着这样一种对事业的热爱,从1984年以来,思南县民族文艺工作团创作编排演出了为群众喜爱、上座率相当高的《怪孝记》、《姐妹易嫁》、《狗有口福》等众多花灯戏剧目,思南花灯戏迎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思南花灯戏的一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秀——“花灯歌舞”崭露头角,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普及。刘芳具备编创、导演花灯歌舞的能力,在思南县具有公认的影响力,成为思南县文艺界骨干力量。她具备传承能力,并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刘芳深知传承对一个艺术门类的重要性,多年来,为了将思南花灯戏发扬光大,在思南县民族文艺工作团她七次牵头举办花灯舞蹈培训班,带学员400余人。2004年,思南县举办首届花灯艺术节。为办好艺术节,组委会安排她牵头开设了两期由50余名文艺爱好者参加的花灯舞蹈培训班,每期10天。她不辞辛劳,用她20余年来搜集、整理的土家族民花灯艺术资料,将“膝上栽花”、“双凤朝阳”、“犀牛望月”等传统动作与现代舞蹈相结合,创作了一套非常适合普及、推广的新型土家花灯舞蹈,得到艺术节组委会的赞赏,并号召在全县推广。也是在2004年,女儿正面临高考,她顶着家庭反对的巨大压力毅然暂别家人到思南县鹦鹉溪镇,用一个月的时间潜心为该镇编排了花灯歌舞节目《土家花灯大筒筒》。原汁原味的花灯舞蹈动作结合优美的现代舞蹈旋律,诠释出土家花灯歌舞的根源——“筒筒舞”。该节目先后在思南县首届花灯艺术节、铜仁地区教育系统民族民间文艺大赛上一亮相便引起了轰动,一举夺得了这两个大赛的一等奖。2006年,思南县民族文艺工作团与县文化馆实行机构改组合并,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了15名专业技术人才。为让这些新同志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她与团里的秦治凤老师主动承担起了对新同志的集训工作。集训是封闭式的,时值深秋,清晨6:30时还是一片漆黑,但为了抓好对新同志的基本功训练,不论天晴下雨,她总是提前十分钟上班,一身作则,为新同志树立了榜样。历年来,刘芳参加贵州盛地多次民族民间文艺调演,均获奖项,并荣获“优秀演员”称号。主要作品有:花灯歌舞《乌江纤夫》、《思南乌江威威闪》、《土家花灯大筒筒》、《龙凤花烛》、《跳灯》、《闹新春》等。她主演的小品《狗有口福》,获铜仁地区民族民间文艺调演一等奖。2004年,获思南”星河杯“花灯歌舞大赛编导一等奖。2005年,编导花灯歌舞《土家花灯大筒筒》在铜仁地区“建设者之歌”文艺调演中获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