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传统戏剧】思南花灯戏(国家级)传承人:秦治凤
2017-04-07 12:58
秦治凤,女,苗族,1961年2月生于思南县思唐镇河东村,她能歌善舞,一专多能,尤其擅长花灯戏剧表演,具有深厚的表演功底,国家四级演员,“优秀青年歌手”,“优秀演员”。
秦治凤自幼受外祖母及母亲熏陶,喜爱上民间花灯表演和土家山歌,9岁便随外祖母罗树芝(已故)、母亲李胜芳学习思南土家花灯表演和土家山歌。17岁从思南中学高中部毕业后在邮电局电杆厂工作,由于她对艺术的执著,于1984年考入县民族文工团,师从原县文化馆资深曲艺工作者刘朝生、县文工团业务主任刘友能学习戏曲表演、花灯歌舞、声乐等。自进入县民族文工团工作以后,秦治凤致力钻研业务,逐渐熟练掌握了花灯戏曲的表演、编排技能;声乐方面取得较大进步,在思南县成为民族唱法的佼佼者,具有一定的公认力和较大影响力。她戏剧表演功底逐渐深厚,多次担纲思南县参赛大戏的主角。
天生好歌喉、爱唱爱跳的秦治凤幼年时与母亲跟随在北京从戎的父亲一起生活。在那样板戏的年代,铁梅、阿庆嫂等的许多唱段她都能一一唱来、有模有样。9岁返回家乡后,当时的河东公社有个宣传队,队里有个姓晏的长辈喜欢唱思南花灯和土家山歌。
由于文革,她只能悄悄地在四处无人或在山上劳作之时哼唱几句。就是这样的哼唱让秦治凤着了迷,她说道:“我与他们一同上山劳动时,听到晏师傅边劳动边不时哼唱几句土家山歌和花灯调,那优美的唱腔、婉转的旋律深深地感染着我,我就拽着要他教我,他不敢也不同意,但我只要一遇见他就要他教。可能是我的诚意和执著打动了他,一天,当我再次请他教我时,他提出如果我参加他们宣传队去四处演出他就教我。哇,我太高兴了,当时想既能去玩又能学唱山歌,太好了。于是,晏师傅就经常带着我走村串寨去演出、宣传,在演出中时不时教我唱上几句。
一次到毗邻印江县的一个村寨的演出经历让我刻骨铭心。那是寒冬即将来临时节的一个深夜,我跟随晏师傅们走了近60里山路到那个村寨表演花灯二人转《梁山伯与祝英台》。在回家的路上,走着走着我就打瞌睡了,一脚踩滑,要不是同行的一位叔叔一把拉住我,我就跌入深山沟啦。这件事深深地打动了晏师傅,从那以后,他也用心地教起我来。比如《土家情歌》‘威威闪,闪威威…’、‘站开就站开,我偏要挨拢来……’等等就是他后来一字一句一个一个动作地教我的。”秦治凤还谈道:“我的外婆和母亲也爱唱土家山歌,外婆经常唱《苦媳妇》,母亲擅唱《哭嫁歌》,每当她们闲唱时我就悄悄地低声跟着哼。
土家山歌的装饰音非常独特,有别于苗歌,极悠扬又极随意,记谱都无法完整、标准地记录下来。我就仔细地琢磨,去意会其唱腔和唱法,从‘神’上去把握,这个办法对我后来传授学员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秦治凤擅长民族唱法,她嗓音清脆、甜美、抒情;熟练运用花灯原生态唱法、擅长土家山歌;掌握花灯歌舞基本功训练技巧和戏剧编排技能;具有较强的传承能力和开展活动的组织能力。挖掘整理了不少花灯原生态唱腔和土家山歌。现已成为思南县花灯培训的教师,培养花灯后继人才众多。上世纪90年代以来,她积极配合县民族文工团开办声乐、花灯戏剧表演培训班5期,学员达300余人,其中不乏骨干力量。曾有一次县民族文工团在思南县许家坝镇演出,一名塘头镇中学的女中学生慕名来到她所住的旅社,向她请教花灯戏唱腔。在演出非常繁忙的情况下,她仍坚持在演出完后不顾疲劳辅导该生3个晚上,她说“这个女孩的精神难能可贵,我从她身上看到了我童年时学艺的情景,再忙我都应当教她”。
在2006年举办的贵州省首届花灯大赛上,由秦治凤担纲女主角的花灯小戏《红包藏情》获得金奖。成功定有努力陪伴。在排演该戏时,编导从众多群众演员中挑选出一名女孩饰演女配角,剧中,女孩有《土家花灯大筒筒》的一段唱段总是不自觉地用上了通俗歌曲的唱法,唱不出花灯戏的味道。对此,秦治凤主动放弃休息时间不厌其烦地反复演唱、演示给她听、看,让其去意会、找感觉。她对女孩一声一声地、一句一句地给予纠正。2007年因县机构改组,秦治凤调入县文化稽查队工作,但她还兼任县群众文化艺术馆辅导教师。
她发现在招入的新人中有一名女生具有一定的戏剧表演功底,于是在排演花灯小戏《路霸》时,秦治凤就抓住时机主动与她接触,通过向这个女生讲述自己的艺术生涯、花灯艺术的魅力和发展花灯艺术的重要意义、分析这个女生的特长等,有意去培养她的花灯戏表演兴趣。现在,这个女生正成长为该馆的花灯戏表演骨干。
秦治凤非常热衷于思南花灯戏的普及、推广,思南县27个乡镇的中、小学校几乎都留下了她的足迹。2007年5月,她用9天时间在许家坝镇中学为师生们编排了花灯小戏《师生情》;2008年5月,在县供电局编排《电网情深》……;她还是县城文化、城北等社区花灯队聘请的长期辅导老师。
从艺30余年来,秦治凤主要代表作品有:花灯歌舞:《回娘家》、《薅草锣鼓》、《驱邪》、《思南乌江威威闪》、《土家花灯大筒筒》、《最后的船号》、《龙凤花烛》《灯舞》等,均获铜仁地区民族民间文艺调演一、二等奖。花灯戏:《巴山秀山》、《家庭公案》、《照常营业》、《怪孝记》、《赶潮人》、《海天情未了》、《两亲家赶场》等担纲女主角均获地区较高奖次。领衔主演花灯小戏《红包藏情》获贵州省首届花灯大赛“金灯奖”。主演《照常营业》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移动杯”戏剧小品大赛中获“优秀演员奖”;主演小品《张老汉进城》获地区文艺调演三等奖。原生态土家山歌:《苦媳妇》、《放牛歌》、《哭嫁歌》、《情歌对唱》、《打闹山歌》等。民族唱法(独唱):《思南姑娘大脚板》、《把你深深地爱上》、《乌江恋曲》、《土家乐》、《乌江月》等;其中《乌江恋曲》获铜仁地区文艺调演演唱二等奖。1988年,思南县民族文工团下乡售票巡演五幕花灯大剧《姐妹易嫁》,秦治凤在老师的辅导下将思南土家花灯中的唱腔、衬词及表演形式有机地与舞台表演相结合,女扮男装出演男主角。该剧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巡演40余场,近乎场场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