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平遥文房刻铜传统技艺(晋中市)
2018-05-02 14:30
在清末至民国时期,刻铜是京师著名工艺之一,为流行风尚,但凡会书写者,没有不知道刻铜墨盒的。尤其陈寅生的刻铜,除了在琉璃厂设有专铺售卖,其他南纸铺也皆为其代销,正如书画家的笔单一般,甚为畅销。当时,砚台市场已趋萧条,正所谓“墨盒盛行,端砚日残”。然而,墨盒的价格却表现得较为亲民,一般的商品不会超过五元,至于后来用腐蚀技术制作的墨盒价格则在两角到两元五角不等,但陈寅生所刻墨盒却常常在五元以上。据相关资料显示,20世纪20年代北京“四口之家每个月12元的伙食费足可维持小康水平”。而寅生至刻铜也不过五元有余,即一个小康之家半个月的伙食费,确实也不算难以企及的昂贵。墨盒价虽不高,流行却广,琉璃厂、劝业场等处墨盒店铺比比皆是,刻铜墨盒被逐为北京名物之一,几乎为每一位苦读学子的必备品,也成为兄弟、叔侄、友人等传达美好情谊的礼品之一。彼时,刻铜墨盒具有强大的实用功能,既能较长时间储存研磨好的墨汁,使书写时能保持优质墨的好发色,又因形小方便携带,盒盖内还置有砚板,可作笔舔之用。而其艺术性则体现在方寸盒面的可创造空间,文人墨客常常相互交流,在盒面大做文章,自刻诗文书画,这成为刻铜墨盒特有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