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平遥錾花传统技艺(晋中市)
2018-05-02 11:23
我国存世最早的刻铜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青铜时代,近代刻铜源自錾花,至明而清,錾刻日臻成熟,进入兴盛期,刀刻如写,始独立成为铜刻艺术。
清代晚期和民国初期铜刻艺术在文化艺术界颇有影响并达到相当的艺术高度。刻铜名家辈出,如陈寅生、张樾丞、张寿丞等。
平遥刻铜代表性传承人王维民介绍,平遥刻铜作品是以文房案头文具为主,文房刻铜产生于清同治年间,北京“一得阁”的创办者谢松岱在其著作《论墨绝句》中所说“古用砚,无所谓盒,因砚而变通者也。块而砚,砚而盒,盒而汁,古今遂变,亦其势然欤”。文人雅士为求书写携带方便而弃砚用铜墨盒,文房刻铜艺术为清同治秀才陈寅生所创,尤以刻制铜墨盒闻名北京城。民国初期刻铜大家首推张樾丞,堪称“刻铜圣手”。
平遥铜器錾刻古代传人无考,清末民初平遥城内有“永义昌”铜铺出现,主营产品烟具、茶具、日用品居多。平遥文房刻铜源自于北京“同古堂”,祖辈王文魁经商于京津两地,随之将文房刻铜技艺带回平遥,结合本地文化,形成具有平遥特色的刻铜艺术。
清光绪年间传人王文魁、民国初年至新中国成立前传人王慎言、改革开放后传人王维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