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作为满族的发祥地,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全省以至东北三省均占有重要地位,在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具有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性。

鹰,是北方民族心中的神鸟,驯化猎鹰,是满族人古老的传统技艺,其渊源可追溯至满族的先民女真人。女真人狩猎,以鹰犬为伴,他们把猎鹰叫做"海东青",意为“从大海之东飞来的青色之鹰”, 鹰经过训练可以帮助人们捕猎,成为猎鹰。驯化猎鹰,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一项传统技艺,可以追溯到唐代,驯鹰的传统在这里流传了近千年。

鹰猎习俗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就有北方少数民族向宫廷贡鹰。辽、金、元、明、清各代均设有类似鹰坊的机构,专司捕取和饲养。顺治十四年(1658)清廷在五常市拉林镇设立副都统衙门,这里便成为清朝"狩猎八旗"兵丁世居的基地。自此,为清廷驯养猎鹰并进贡就成为无尚荣光的使命。由于捕鹰、驯鹰、放鹰习俗突出,从而形成了厚重的鹰猎文化。在鼎盛时期,全村从事驯鹰、养鹰户达到全村的70%以上,现在生活在五常大地上的训鹰人,继承了从祖先那里流传下来的驯鹰技艺,传承了古老的渔猎文化,至今这里仍有许多人家保持着驯鹰、养鹰、架鹰的传统。这里曾是金代女真人的世居地,当然,这里更是中国真正古老的鹰猎文化发祥地。

1911年,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贡鹰”的习俗也随之结束。民间捕鹰、驯鹰、放鹰的习俗也逐渐减少。解放后,由于海东青濒临灭绝,这种习俗己很难再见。

“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对民俗文化的挖掘、整理,促进了鹰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特别是我市以蔚裕为突出代表的训鹰群体,至今仍保留着相当完整的驯鹰、放鹰习俗。

2015年经五常市文体广电局、五常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申请,五常市人民政府批准将“鹰猎文化”列为五常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使这一古老的满族鹰猎文化得以传承。同年五常市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先后报道了五常市鹰猎习俗,并制作成专题片向全市播放,引起了广大市民的广泛关注。

鉴于“鹰猎文化”近年来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潜在的民俗文化价值,发掘整理满族鹰猎文化我市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条件和优势。因此,根据2005年国务院要求,在进一步贯彻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工作的同时,有计划的开发与利用,使之成为文化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弘扬中华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贡献。

 


上一篇:【传统体育】穆王神拳(济源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酸浆豆腐(济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