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俊秀逸的水月观音、威风凛凛的骑虎财神赵公明、坚韧不拔的愚公……苗建武家里摆放的一件件神态逼真、造型优美的泥塑作品,令人叹为观止。

生于1973年的苗建武,出身泥塑世家。在祖父及父亲的影响下,他自幼就对泥塑产生了浓厚兴趣。从16岁开始,苗建武便跟着父亲学习泥塑,到现在已有29年的时间。苗建武说,他与泥塑相伴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据苗建武介绍,苗氏泥塑是由他的先辈苗喜时于1883年向河北泥塑艺人李登云学习、传承下来的,距今已有132年的历史。苗建武是第五代传人。

“刚开始学泥塑是给父亲打下手,拉土、和泥、修饰造型等样样都干。经过日复一日的耳濡目染,慢慢地我就可以上手了。”苗建武说,他光学习泥塑最基础的东西就花了五六年的时间。泥塑是一门艺术,不是小孩子过家家玩儿的泥巴。一件作品的成功需要经过创作、毛稿制模、翻坯、粘合成型、精抛、彩绘、出线、装色、上光等十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得精雕细琢。“记得刚学会做出完整的泥塑作品的时候,我特别有成就感。尤其是邻居看到后夸奖我,心里更是美滋滋的。也是那个时候,我爱上了泥塑。”苗建武说,泥塑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完成一件作品后获得的满足感。

苗氏泥塑经过五代人的传承,渐渐形成了苗氏独有的泥塑风格。苗氏泥塑的原材料来自太行余脉双峰山脚下。这里有粘性很强的红泥土,用红泥土制作的泥塑比普通泥塑更坚固、稳定。“到用土的时候我就骑着三轮车去山下拉一车。”苗建武说,泥塑用的泥土很有讲究,除了用粘性好的红泥土,还要把拉回家的泥土用水澄一遍,将泥土里面的杂质澄出来,晒干后才能使用。经过捶打、摔、揉,往泥土里添加棉絮、麻捻、麦秸等材料之后,泥塑的基本材料才算制作成功。接下来,用木棍、铁丝、木板等做好造型所需的骨架,绑稻草。苗建武介绍,制作体型小的泥塑时不需要制作框架,因为中间是空的;制作稍微大一点的泥塑则需要事先做好框架,以防后期泥塑坍塌。框架做好后,在用稻草绑过的骨架周围涂上一层麦桔泥,再涂上一层麻捻泥,最后用麻捻泥和棉絮泥做脸谱、衣纹等造型。阴干后,打底漆,然后彩绘而成。


上一篇:【民间文学】犀牛望月的传说(济源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麒麟舞(塘厦舞麒麟)(东莞市)传承人:黄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