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传统舞蹈】海城高跷(鞍山市)传承人:杨敏
2017-04-07 10:18
【项目名称】高跷(海城高跷)
【项目类别】传统舞蹈
【项目地区】辽宁省海城市
【项目级别】国家级
【项目保护单位】海城市民间高跷秧歌艺术团
【项目批准时间】2006年《高跷(海城高跷)》被列入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项目传承人批准时间】2006年杨敏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海城高跷代表性传承人。
【项目简介】
高跷也叫“高跷秧歌”,是一种广泛流传于全国各地的民间舞蹈,因舞蹈时多双脚踩踏木跷而得名。高跷历史久远,源于古代百戏中的一种技术表演,北魏时即有踩高跷的石刻画像;高跷一般以舞队的形式表演,舞队人数十多人至数十人不等;大多舞者扮演某个古代神话或历史故事中的角色形象,服饰多模仿戏曲行头;常用道具有扇子、手绢、木棍、刀枪等;表演形式有“踩街”和“撂场”两种,撂场有舞队体边舞边走各种队形图案的“大场”和两三人表演的“小场”,角色间多男女对舞,有时边舞边唱。各地高跷所使用的木跷从30厘米至300厘米,高低不一。从表演风格上又分为“文跷”和“武跷”,文跷重扭踩和情节表演;武跷重炫技功夫。
海城高跷秧歌历史悠久,清代文献资料显示其可考的历史有三百余年。清末海城高跷日见成熟,形成一支职业半职业的艺人队伍。艺人们身怀绝技,各有千秋,故其传承谱系蔚为壮观。从1820年的第一代传人小金子、大来子,到1887年第二代的红、粉、黄、蓝、白、青六朵菊花(艺名),1902年第三代的张久荣(艺名白菜心),1940年第四代的吴奎一(号抓地虎)、王凤翔(号滚地雷),1951年第五代的王连成(号王小辫),1970年第六代的陈士友(小生)、秦丽(小旦)等,出现了许多杰出的高跷艺人。
海城高跷秧歌是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响。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
【传承人简介】
杨敏,女,汉族,1955年9月16日出生于辽宁省辽阳市,后移居海城市。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海城高跷代表性传承人。杨敏自幼喜爱高晓秧歌,14岁时加入马风公社文艺宣传队。由于聪明好学,很快成为队伍中的骨干演员。此后,杨敏先后经胡藻文、郭丽华的亲授指教,练就了跷上各项绝活技艺,并全面掌握了曲牌、鼓点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