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舞蹈《抬判》作为通州市最具特色的民间舞蹈由来已久,它融舞蹈和杂耍于一炉,是将旧时迎神赛会上菩萨出行时表演的《跳判官》、《钟馗嫁妹》、《童子扑蝶》等舞蹈综合加工提炼而成。

清末,通州市石港、刘桥、五总、骑岸、兴仁、余西等地寺庙众多,庙会频繁,例如“灯会”、“都天会”、“太阳会”、“药王会”、“地藏会”等,几乎每月都有一至二次小祭。而在每次庙会的“巡行出辕”活动中,《抬判》作为不可或缺的主要节目,深受群众喜爱。当时有一位浑名“盖七灶”的艺人缪柏林最为出名,能在一米五高的杠子上表演九九八十一个动作,现在的《抬判》就是在缪柏林表演的基础上经艺术加工而成的。

基本内容及艺术特征

舞蹈《抬判》由6名演员组成(一手执蝴蝶道具的村姑、四位抬轿杠的小鬼以及钟馗),整个舞蹈表现的是阴司判官钟馗在巡行途中,巧遇蝴蝶相戏,钟馗不禁童心大发,便饶有兴趣地在宝座上上下翻腾,与蝴蝶嬉戏的情形。整个舞蹈塑造了一个顽童般纯洁可爱的钟馗形象,与人们常见的那个手执青锋、面目狰狞的判官形象截然不同,为我们创造了意境美和人性美。

《抬判》的音乐表现形式较为简单,伴奏乐器只有板鼓,大锣、小锣、钹共四件。音乐速度根据演员的表演而灵活掌握。音乐曲调分为住头收点、长锣、七字锣、撕边、长锤、走马等。

《抬判》中判官表演的“诱蝶”、“引蝶”、“扑蝶”等谐趣而又惊险高难度舞蹈动作,均要求在四小鬼抬的离地面一米五左右高度两根滑溜溜的轿杠上完成的,整个舞蹈贯穿了腾、越、翻、扑等极为灵活惊险的舞蹈动作,因此要求扮演钟馗和蝴蝶的演员,既要具有较高的舞蹈演员素质,还要有杂技演员的功底。

上一篇:【民间杂技】寿阳耍叉(晋中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甘罗传说(许昌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