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皋风筝历史久远,据民间传说,三国时期,曹操与孙权争夺如皋属地,即有人放飞风筝给吕岱通风报信。明末清初,大戏剧家李渔生于如皋,其传世作品中即有一部《风筝误》。清乾隆《通州志》则记载有:“风鸢出自如皋……自草虫、鱼鸟、舟船,至于仙佛,无巧不备,大者数丈,软翅者能一排九雁、十三雁,春日竞放,他邑所无”。

  唐代,如皋乡间就有竹骨布面的“板鹞”风筝,有“六角”、“八角”、“七连星”、“九连星”等大者数丈并装有大小葫芦刻成的“哨口”放飞时迎风奏鸣,声音宏大“犹如黄钟大吕”。而城镇居民受空间限制,也不以粗犷、雄浑为满足,便向纤巧轻盈的造型风筝发展,由于文人雅士的参与更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特色的如派造形风筝。

  传统造型风筝的扎制工艺比较繁琐。首先选好篾料按所要制作的品种分类配备好待用,扎制时计算出比例再打样品,打完样品后蒙面试飞,在放飞过程中不断的改样直至符合要求才比照样品正式扎制。风筝扎制好后再裱糊,一般材料都用真丝绢料。绢料要泡矾再用浆料裱制。矾的作用是防止彩绘时颜料不飞溢,裱是使绢料平叠挺括,彩绘时要根据所扎风筝款式画小稿(即效果图),要求风筝色彩不俗气,兼顾动态(在放飞中)及静态(挂在室内)的艺术效果。

  如皋造型风筝以郭文和先生为代表,他自幼备受艺术熏陶,1932年起受如皋著名风筝艺人石紫绶传授扎、糊、绘、放四艺皆精。

  七十年代,郭文和先生带领子女,重新振兴一度萧条的如皋风筝。1982年设立家庭作坊。在继承如皋传统风筝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美学观点、力学原理,精心研究,不断创新,从而形成品种众多,独具特色的南通郭氏风筝品牌。从一九八五年至二○○四年间,郭氏风筝远销欧美、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

    一九八八年十月郭氏风筝曾随“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出访意大利进行现场表演。一九九四年十一月赴日本名古屋,田原町参加“国际制作表演风筝会”,二○○四年三月赴法国参加中法文化友好年交流活动,一九九○年、一九九二年代表南通风筝队和国家队去香港参加比赛,曾获得国际、国内风筝大赛奖,《人民日报》、《人民画报》、中央电视台、上海电视台寄及省市新闻媒体均曾予以报道。

上一篇:【传统技艺】陆丰金属雕(汕尾市)传承人:郑景镇

下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戏法(赵世魁戏法)(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