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评剧黑龙江省评剧院(佳木斯市)
2018-04-28 10:50
评剧是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个戏曲剧种。产生于河北省东部,系由流行于滦县、迁安、玉田、三河及宝坻(今属天津)一带农村的曲艺莲花落发展而成。1910左右形成于唐山。习称"蹦蹦戏"或"落子戏",又有"平腔梆子戏"、"唐山落子"、"奉天落子"、"平戏"、"评戏"等称谓。1935年蹦蹦戏在上海演出时,因为上演剧目多有"惩恶扬善"、"评古论今"的新意,采纳名宿吕海寰的建议,改称"评剧"。1936年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片《海棠红》时,新闻界首次把"评剧"的名称刊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1]。
评剧在华北、东北及其他一些地区流行很广。
评剧在现代戏的创作演出方面,影响很大。其中如解放初期小白玉霜演出的《九尾狐》《小女婿》,新凤霞演出的《刘巧儿》《祥林嫂》《小二黑结婚》《艺海深仇》,东北韩少云演出的《小女婿》,都受到普遍的欢迎。
黑龙江省评剧院,1950年12月5日成立于牡丹江市,1951年迁入哈尔滨,位于道外区北三道街109号。始称松江省文联评剧团,1953年改称黑龙江省评剧团,1990年改为黑龙江省评剧院。先后隶属松江省教育厅、黑龙江省文化局。
首任团长王一忠,副团长黄跃山。主要编导及主要演员:吴家莱、黄跃山、杨振邦、李金声、刘萤、郑海龙、吴素舫、碧燕燕、姜丽娟、郑敏、高素秋、夏斌音、齐连兴、徐汉文、芦吉祥、马兆禄、张丹、张选、宋桂兰、于淑贤、崔汝囡、马惠民、王向阳等。马惠民(现调中国评剧院)、王向阳均获梅花奖。
黑龙江省评剧院组建50余年,共演出大、中、小剧目300多部,《花木兰》、《千河万流归大海》《茶瓶计》、《龙江颂》、《杜鹃山》、《苗岭风雷》、《铁流战士》、《啼笑姻缘》、《夜半歌声》、《贼老爷》、《血溅乌纱》、《少奶奶的扇子》、《谁是强者》、《女伯乐》、《宋庆龄和孩子们》、《泪美人》、《塞外悲歌》、《悲天曲》等。
50多年来,黑龙江省评剧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雄浑热烈、深沉凝重、粗犷野性、清丽情真、抒情浪漫,注重刻画人物,表演朴实自然,从表层到深层都散发着浓郁的黑土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