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诗词文诵读方式,一脉相承了数千年,直到上世纪初受新文化运动冲击才戛然而止,而我市著名教育家、经学家唐文治先生正是着力挽救传统吟诵的代表人物之一。

  唐文治先生1907年创办了现在的上海交通大学,1920年又创办了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多年辗转易名与合并,成为现在的苏州大学。直到1949年,在这两所学校里,唐文治一直用吟诵的方法进行着国学教育,为国家培养了王蘧常、唐兰、陈中凡、蒋庭曜、钱仲联、戴逸、范敬宜等一大批学术精英。他的读书调,被当时的人们称作“唐调”。有史以来,以个人名字命名吟诵调的只此一人一调,唐调因此被誉为“近现代吟诵第一调”,唐文治则被誉为“近现代吟诵第一人”。

  唐文治长期为学生尤其是国专学生教授“读文法”,曾编《读文法》作为教辅用书。1934年,上海华东电气公司为其灌制古文诵读唱片发行。1948年,上海大中华唱片厂为其灌制诵读唱片二集15张、诵读古文30篇,并有英文翻译,广为发行,风行一时。唐调传人中有不少国学名家,如钱仲联、冯其庸、陈以鸿、范敬宜等,影响遍及海内外。其文学、音乐、社会价值,尤其是文学价值为世所重。

  唐文治吟诵方法取决于吴汝伦和曾国藩传授的读文法,而吟诵的声腔和韵律取决于江南吟诵调尤其是太仓调。目前唐调传承逐渐受到各地重视,但人们普遍关注桐城派的吟诵方法,而没有关注到唐调的声腔韵律,这无疑是片面的。事实上,由于不熟江南吟诵调,不通太仓方言,有些唐调爱好者明显觉得学习过程遇到障碍。太仓是唐文治先生的故乡,太仓调对唐调的影响是深远的,太仓也曾出过不少“唐门弟子”。如今,太仓“唐门弟子”已相继谢世,明确存世的仅季位东先生一人,且已90多岁高龄。会唐调的老人正逐渐凋零,作为唐文治先生的故乡,太仓对唐调的保护和传承可谓迫在眉睫,也可谓责无旁贷。

  2012年,唐调被确定为太仓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年,唐调与苏州吟诵调组成苏州吟诵(唐调)项目,被确认为苏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苏州吟诵(唐调)又将申报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可以期待,在不久的将来,唐调吟诵将为更多人所了解、掌握,让这一经典文化在我市传承下去。

上一篇:【民间文学】伍子胥传说(苏州市)

下一篇:【民俗】朝鲜族丧葬习俗(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