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谜源于先秦,至宋代发展为完善的文义谜,因其悬于灯上供人猜射而称为灯谜。
平望灯谜活动具体始于何时无考,在清末民初已相当普及,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期甚兴,自七十年代后期以来,在全镇盛行不衰。新中国成立以来,平望灯谜以节日为契机,长期性、连续性开展各类灯谜活动,丰富了广大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平望灯谜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每次举办的灯谜展猜中,总有不少谜题是由当地灯谜爱好者围绕平望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人物、部门特色、单位专门用语等而创作的,具有一定的文化艺术价值。因此,当地人们对土生土长的平望灯谜怀有一种亲切感、贴近感,十分乐于参与其中。这与大多数地方举办灯谜活动时通常采用在谜书上抄录一些谜题相比,迥然不同,洋溢着浓烈的乡土气息,彰显着鲜明的艺术个性。
2、历史渊源
平望所在的吴江历代文人云集,其中许多人喜善猜制灯谜,自南朝梁陈间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在著名的楷书字典《玉篇》中收有“谜”字并作注释后历朝历代灯谜高手不断,明代有进士、文学家、午梦堂主人叶绍袁,清代有诸生、诗人、书画家郭麐,清末民初有文学家、教育家薛凤昌著有《邃汉斋谜话》,于民国元年(1912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与张起南的《橐园春灯话》并称为“谜话双璧”。从《邃汉斋谜话》上可得知吴江在历史上特别是清代以来谜人辈出,清代有郭麐(其谜作“空灵上乘”)、周良夫(有书笺尺牍谜二首传世)等,清末民初有薛淦夫(薛凤昌胞兄,其谜“纯出自然,极有社理”)、金松岑(著名国学大师、教育家)、王啸桐、顾大椿、沈中路(上海《文虎》半月刊特约撰作人,有《谜话拉杂谈》刊载于上)、王镜航、顾友兰、王清臣、于瓯生、陈星言、范烟桥(著名通俗小说家、南社诗人、报人、谜家,曾加入苏州西亭谜社、上海大中谜社,并为上海《文虎》半月刊特约撰作人)。清光绪中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薛凤昌在吴江创设吴江谜社,社员有薛淦夫、金松岑、王啸桐、沈中路、顾友兰、王清臣、于瓯生、王镜航、陈星言、王筱同、顾大椿等人,这是苏州灯谜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二个民间灯谜组织,该谜社于清宣统三年(1911年)停止活动。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除“文化大革命”期间,平望镇文化站每逢过年过节,都举行灯谜展猜、灯谜擂台赛等活动。八十年代初期,平望灯谜爱好者队伍日趋壮大,并组织成立了业余文艺团队“莺湖谜社”长期开展各类灯迷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