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吉林乌拉满族民俗剪纸(吉林市)
2018-04-27 15:46
剪纸是中国最古老、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之一,它的发展可以上溯到16世纪,发展成熟在南北朝,以新疆出土的团花“对马”“对猴”等5幅剪纸为证。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流派,北派以河北蔚县为主,呈现粗犷点染为主,内容以花鸟鱼虫戏剧人物为主;南派以广东佛山为主,特点以纤细衬料为主,内容以当地风俗为主。尤为突出的是陕西安塞剪纸,特点是大剪,不打样随意创作,被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朴素的思想情感、悠久的、精湛的手工技艺都融入到薄薄的纸片上,灵巧的双手,一剪一刻一琢磨,便幻化出千姿百态的美丽图案,争奇斗艳,异彩纷呈。代代传承的剪纸艺术,反映出中国深邃的传统思想和古老文化。
现在过新年,贴窗花仍是中国某些农村的重要民俗。因为较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剪纸保留了大量古老风俗和文化。传统的窗花所表现的内容主要有戏曲人物,花卉、草虫鱼兽,喜庆图、门窗花饰、灯彩花、龙船花丰富多彩,百般变化,寓意多端,洋溢着欢快,健康和热爱生活的情感,深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民俗的某些观念决定了剪纸的内容取向和表现形态,形成了民间剪纸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式。
剪纸不只是为了记录一种文化形态、一种充满情感的美,更是为了见证与记载祖先赋予我们的历史精神。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剪纸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民俗艺术来自于民间,造福于民间,繁荣于民间。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日渐被大家认可、喜欢并使用着,当一年又一年的隆重节日开始时,它为我们增添更多的节日气氛和浓郁的喜气,美丽的剪纸在节日里闪亮起来。
“镂金做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剪纸艺术苍茫几千年,与民间习俗密不可分,代代承传延续至今,显示出中华民族文化的恢弘气度和深邃底蕴。小小剪刀剪出了大千世界的风云变幻,剪出了民族精神之魂,剪出了绵绵不息几千年华夏文化的行走轨迹。"
在剪纸艺术中,吉林乌拉满族民俗剪纸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国民俗文化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吉林乌拉满族民俗剪纸是当地满族人祭奉祖先古俗,内容主要包括嫲嫲人神偶、神灵和渔猎生活等等。其剪纸属于家族母系传承,母传女、姑传侄,李侠姑太老宋氏生于1878年,从七八岁就会剪嫲嘛人,使用材料包括桦树皮、苞米叶、毛头纸。后传李侠外婆宋黄氏,主要技法包括“五法三章”:五法为:扎剪、折剪、梛剪、游剪、压剪;三章为:先剪里,后剪外;先剪繁,后剪疏;先剪难,后剪易。黄宋氏后将剪纸工艺传给李侠母亲黄桂珍。再传给李侠。特点是剪嫲嫲人,立体镂空,正面站立,左右对称,五官阴剪,造型古朴;刻挂签,竖长方形,左右及上边留有宽边,,下边垂穗条,多数有满文福、喜、和长白山先祖等文字,伴有古钱等花纹。
其一是历史价值,既有反映满族多神崇拜的图腾剪纸,又有记载满族渔猎生活剪纸,展示了白山黑水间满族先民生存状态和文化心理;其二是文化价值,以民风民俗为主,体现了数千年来满族居住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等,为后人留下了鲜活的客观场面。其三是科学价值,再现还原了已经消失的满族民俗,对于研究满族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查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