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白洋湾山歌(苏州市)
2018-04-27 15:31
如果要追寻白洋湾山歌的历史,那么吴歌的历史不得不谈。中国民俗学会理事、苏州博物馆研究员沈建东谈到吴歌时说,吴歌,是中国吴语方言地区下层人民的口头文学创作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韵文。吴歌有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委婉清丽,温柔敦厚,含蓄缠绵,隐喻曲折,具有独特的水乡艺术特色而被载入史册。它和我国古典文学的精粹唐诗、宋词、元曲并列于文学之林。而且,苏州艺坛上的“三朵花”——昆曲、评弹、苏剧,其渊源都离不开吴歌,吴歌具有吴文化口碑文献的杰出性和“活化石”作用。
古时候的吴地土著是越人,说着百越语,和中原文化大相径庭。从《越人拥楫歌》(见《说苑·善说》)的越汉对译中可以看出其非汉语,不过这首歌却当之无愧地成为了吴地歌谣的“先祖”。《楚辞·招魂》中有“吴歈蔡謳,奏大吕些”的记载。歈,歌也。两汉以降,吴歌在百姓的口耳相传中得到更新和发展。南朝时候著名的《华山畿》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活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歌谣中人称指代“侬”就是吴语的标志。
吴地山歌也是吴歌的一种,南朝乐府以“子夜歌”为代表的清商曲辞是吴地山歌第一次高峰,到了明朝末年出现了吴地山歌的第二次高峰——冯梦龙的山歌、时调集《挂枝儿》、《山歌》。其中《童痴二弄·山歌》照录了当时的口语原貌,展示了明朝后期苏州新兴市民阶层的思想情感和丰富生活。集子中的“结识私情隔条浜”至今仍活跃在苏州乡村居民的口中。
白洋湾山歌是吴歌的一个极小分支,却也是地道的吴歌。姑苏区方志文化建设专家咨询团成员郑凤鸣说,“山歌是百姓的歌,诞生于人们的生产劳动,并在日常生活中丰满成熟。唱山歌是当时人们重要的娱乐活动,并逐渐成为了人们劳动时‘冲困懒’、‘同心力’的一个法宝。尽管也叫山歌,但实际上,白洋湾山歌是一种秧歌或渔歌。”“山歌”的“山”实际上点出了歌的质朴、真实和浓烈的乡土气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风情唱一方歌。”白洋湾街道文化站站长俞梅朵表示,“根据实地调查结合以往资料,我们发现白洋湾山歌是苏州城北‘阳澄—阳山’山歌带上的重要一环,在街道辖区内主要分布在北部的申庄、新渔、张网、颜家等村,与黄桥三角嘴、浒关华桥等地山歌连成一片。”她说:“山歌分布区域与该地的传统历史、地理有很大关系。这一带清末民初长期属于陆墓、浒关区管辖,历史上居民和两地长期通婚往来,风俗习惯也基本相同。区位上以前此地较为闭塞,南部有虎丘、白洋、长泾等村落环抱,与苏州城区形成了天然的屏障,居民出行以船为主,受到外界影响较少。这些都为原生态山歌的发展、保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同时,也使得白洋湾成为这一山歌带的中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