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牛肉加工源于西汉文景时期,据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史册载有汉初“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的传说,展现了汉文帝之子刘恒为代王建都平遥时发达的农耕生产。从侧面揭示了平遥自古牛源充足,牛肉加工的历史必然。历经唐、五代、宋、元的朝代更迭,特别是明代中期以来,晋商崛起,平遥牛肉跟随平遥商人走遍大江南北,肉路随商路而“货通天下”。

明代中叶,平遥牛肉加工的“相、屠、腌、卤、修”,经唐宋的“煮前腌肉”,明初的“急煮慢焖”,已臻成熟。清代中后期,一些较大作坊涌现。其中最富盛名的有雷金宁及其子孙三代在城内文庙街开设的“兴盛雷牛肉店”(道光十八年1838)、任大才及其子任仰文在城内西大街开设的“自立成牛肉铺”(同治初年)、光绪末年平遥小城村成清明开设的“源盛长牛肉铺”、民国初年平遥西郭村人韩来宝在南门头开设的“隆盛旺牛肉店”。 1956年4月,平遥牛肉在北京“全国食品名产博览会”摘“全国名产”桂冠。1993年10月,平遥县食品公司被国内贸易部认证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平遥牛肉以平遥牛肉集团生产的“冠云牌”牛肉为代表,属正宗“中华老字号”传统产品,并重科技创新,产量、销售、利税均列首位,2006年,“冠云牌”平遥牛肉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2006年生产“冠云”牌平遥牛肉的平遥牛肉集团公司,再次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平遥牛肉加工的传统手工技艺,全面地继承了“老字号”的传统工艺。在加工工具上仅凭“五个一”,即“一块肉、一把刀、一撮盐、一只缸、一口锅”,不加色素,其色红润;不用佐料,绵香可口。

在加工工序上,从一头牛的筛选到出肉,概括为“五个字”,即“相、屠、腌、卤、修”五大工艺流程。道道工艺有诀窍,件件技艺蕴其中。

(1)、相选工艺。平遥牛肉传统加工工艺中,相看肉牛,筛选苛刻。“非病、非残、非犊之健牛,方选为本。”目测肉牛无病、无伤残,年龄不低于四岁龄,牛体貌呈长方形或圆桶形,体躯宽厚、胸前端、尾根部两侧突出丰满。手压牛脊部、腰部、肋部、肘部有厚实戚,体重不低于300公斤者方可入选。牛源产地,选择尤慎。视牛源产地的绿草,药本丰盈者首选。要求牛源产地不仅草丰林茂,还应间杂一些苜蓿、五灵子、紫花、地丁等有养生通气价值的药草为佳。

(2)屠宰工艺。肉牛宰杀时,讲求净、静、稳。“宰前,禁食三日,沐浴。宰时,平刀大拉,平静斩于午。”不使牛惊恐。平刀大拉是先在牛的脖颈上长拉一刀,割断两根主动脉血管,让牛血尽快喷涌,全部放尽。瞬间宰牛排血,一是不使牛血渗入体内,保持色泽鲜艳;二是使牛在宰前不过分惊恐、紧张,防止了肌肉纤维因猛然收缩而造成的坚韧。。

(3)腌制工艺。肉牛宰杀后,整块肉按部位切割。每头牛,冬季切割16块,春、夏、秋季宜小、切割20块。冬季时将墩则肉、二道墩、腰围、腰膘、膀头、夹肋、脖颈等分别切为2块,其它季节则将墩则肉、二道墩肉各切为4块。肉块切割好后,放置案板之上,尖刀划口若干、把平遥当地独产的硝盐,(现已用能控的食盐加适量的亚硝酸钠替代,功能达到,味香依然),均匀地洒入划出的刀缝中,反复在案上揉搓,促盐溶化。然后,将肉块以先厚后薄的顺序,分层入缸(瓮),添加市楼东关的“金井之水”,不加任何佐料。上用牛胃封顶,与空气隔绝。把盛肉缸(瓮)置于冷窖腌制,冷窖深达丈余。夏腌5-7天,春秋10-15天,冬季则腌20-30天。其间,把肉块翻动2-3次。

(4)卤煮工艺。平遥牛肉传统的加工工艺中,“煮肉”工艺尤为慎密。平遥牛肉有“老汤煮肉”之秘。把大煮锅(口面七尺、深三尺的镔铁锅)里的水烧沸,煮水须在原存老汤内添加,不加锅盖,好让异味和水份蒸发出去。然后将腌缸(瓮)里腌期已满的肉块从冷窖中取出,依大小厚薄耐熟程度分层依次入锅,牛油盖顶。用急火沸煮2小时,慢火炖煮8小时,其间分别软硬程度上下各翻动3-4次,最后灭火焖炖2小时,使肉慢慢熟化。把煮熟的牛肉捞出沥干,置肉案上晾干,或用肉钩挂在架杆上降温,直到冷却入库。老汤清渣去杂,以备再用。

(5)整修工艺。平遥牛肉的传统加工工艺中,晋商的诚信守义贯穿始终,自古熟肉都要经过严格的分类整修才可出售。通过整修,去糟粕、留精华,整成形。根据部位、优劣划定价格,存入地窖冰房存放待销。

平遥牛肉以其独具品质的色、香、味而享誉四方。其色,不加任何色素却色泽红润,晶莹鲜亮;其质,肉丝鲜嫩,软硬均匀,肥而不腻,瘦而不柴;其味,清香醇厚,望而生津;其效,营养丰富,扶胃健脾。食之,绵软可口,咸淡适中;品后,余味悠长,解困提神。堪称中华美食长廊中一枝独秀的佳品珍肴。

平遥牛肉,是山西具有千年历史的著名品牌,是山西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平遥牛肉加工工艺在原料选取、加工制作工艺、产品研究开发、包装设计以及销售运作等一系列环节上,都渗透着地方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折射着民众生活习俗和聪明才智,并有着在诸多方面继承了晋商敬业精神和诚信传统的文化元素,向人们展示着中华美食的传统文化。


上一篇:【传统戏剧】临武傩戏(湖南省)传承人:王太保

下一篇:【传统戏剧】花鼓丁香(商丘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