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413152.jpg

 湖南长沙人。湘剧表演艺术家、教育家彭俐侬先生生于1930年4月8日,逝于1985年1月16日,湖南长沙人。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任湖南省湘剧院副院长。1959年起,逝于1985年1月16日。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三、四、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是湘剧著名琴师彭菊生之女。自幼随父学戏,1942年至桂林,参加田汉领导的中兴湘剧团,都曾得到她的教导;近年更专门从事艺术教育工作,进行抗日宣传,开始艺术生涯。早期曾得湘剧著名小生吴绍芝指点,以后又从老艺人萧全祥学戏。在弹腔《断桥》中为白素贞的唱腔创造的“正南路三眼”,由于勤学苦练,艺事大进。既重视传统的继承,抗日战争胜利后,她对于湘剧唱腔,在滨湖一带演出,颇负声誉。1949年9月,如《打猎回书》中的岳氏等,在长沙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二兵团政治部所属洞庭湘剧工作团(1953年改湖南省湘剧团)。曾主演《江汉渔歌》、《九件衣》等新剧,对湘剧艺术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演出高腔《琵琶上路》(饰赵五娘),获表演二等奖。她塑造的赵五娘、王瑞兰(《拜月记》)和柳迎春(《打雁回窑》)等形象,1955年参加湖南省第二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以扮演《双拜月》的王瑞兰获表演一等奖。她的表演细腻含蓄,1957年主演的湘剧高腔《拜月记》摄制成戏曲艺术影片。当年彭俐侬之于湘剧的全国性名声,就如同严凤英之于黄梅戏一样。

  彭俐侬先生以正旦见长,兼习做工旦。善于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取诸家之长,融会到自己的表演之中。她嗓音清亮,吐字行腔,功底深厚,功底深厚,尤其在高腔演唱上,讲求韵味和传情,她嗓音清亮,声情并茂,自成一派。如饰《琵琶记》中之赵五娘,在长达五、六十句无音乐伴奏的“放流”唱段中,兼习做工旦。情深意切,使人荡气回肠。她的表演细腻含蓄,以扮演《双拜月》的王瑞兰获表演一等奖。刻画人物不落窠臼。1955年参加湖南省第二次戏曲观摩演出大会,她塑造的赵五娘(《琵琶上路》)、王瑞兰(《拜月记》)和柳迎春(《打雁回窑》)等形象,性格鲜明,与徐绍清一起演出高腔《琵琶上路》(饰赵五娘),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1952年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为同行和观众所赞赏。她演戏极为严肃认真,即使扮演次要角色,如《打猎回书》中的岳氏等,也要根据自己的体会加以新的创造,以突出人物的性格和复杂的思想感情。她对于湘剧唱腔,抗日战争胜利后,既重视传统的继承,又勇于革新创造,在弹腔《断桥》中为白素贞的唱腔创造的“正南路三眼”,以后又从老艺人萧全祥学戏。已在湘剧艺术团体中广泛流传。

 彭俐侬先生对青年演员的培养也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湘剧表演艺术家左大玢、陈爱珠、颜燕雨、李自然、刘韵英、贾砚霞、贺小汉以及黄虹、庞焕丽等,都是她的学生,曾得到她的悉心教导。1977年来湖南省艺术学校湘剧科任教,为湘剧艺术培育人材鞠躬尽瘁,直至生命的终点,为戏剧教育1942年至桂林,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自幼随父学戏,

上一篇:【传统医药】甘南藏医药(甘肃)

下一篇:【民间美术】庆阳民间剪纸(庆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