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邓尉探梅(苏州市)
2018-04-27 13:56
早春二月,正当梅花次第绽放时节。清代龚自珍曰:“江宁之蟠龙,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料峭春风里,到苏州光福古镇邓尉山,一探春梅的花容丰姿。
天上飘起了雪花,纷纷扬扬,像一只只粉蝶,在邓尉山“香雪海”梅园翩翩飞舞,那意境,如清康熙御诗所咏:“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踩着园中小径,漫步疏枝横斜的梅林,仿佛徜徉在乡村山野里,虽不见“野桃含笑竹篱短”的景色,可是,园里品种繁多的梅树,也会让你领略“占尽风情独暄妍”的情趣。
千余年来,这一带遍植梅花,逶迤十余里,赢得“邓尉梅花甲天下”的美誉。踯躅梅林,你会看到娇艳的红梅、碧玉般的绿梅、天资皎洁的白梅、深红的朱砂梅、色如蜂蜡的腊梅、紫红的墨梅、重瓣玉白的“雪见早”……目不暇接。正当早春,一个个小花苞孕育着生机,缀满枝头,待时而开。或有几朵早开了的,让你一睹清雅俏丽的花容,虽说花儿零星,却有着“梅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的雅韵。在群芳尚未绽放时节,唯独梅花占尽了迎春的风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难怪在咏梅的诗句里,被喻之为报春的使者。
梅林里,见一泓清泉,倒映着树影花影。池畔立有石碑,记载典故。相传清高宗乾隆于弘历四十九年春(公元1384)游邓尉“香雪海”,见一老人在此植梅,便亲栽一枝单瓣绿梅,御题“梅池”,以灌溉之。据载,康熙2次临幸,乾隆6次临幸,想必是梅“以韵胜,以格高”,乃天下尤物,列“岁寒三友”之故。国学大师吴昌硕竟有“梅痴”之称,诗云:“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
循园中小路拾级而上,可抵闻梅馆。馆前山坡植有百年杨梅,老当益壮。馆门有邑人陈氏撰柱联:“寻宋商丘题咏遗文,入胜出幽,十里梅香归吐纳;访清高宗游观陈迹,抚今怀昔,四围山色感兴亡。”馆内陈列梅中精品,栽以紫砂盆,由园艺师悉心培植,造型奇特。据宋代诗人范成大《梅谱》介绍,梅“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我想起了思想家龚自珍,他在《病媒馆记》里质疑“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的病态俗习。倘若依了龚氏的说法,今朝闻梅馆里的盆栽梅哪来多姿多彩、巧夺天工呢?当然,龚氏旨在借物托讽,呼吁“不拘一格降人才”罢了。
闻梅馆后山腰有梅花亭。该亭建于1923年,瓦顶、地面花砖、柱栏、漏窗均设计为梅花瓣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系出自天安门故宫设计营建者“香山帮”大师蒯祥的传人姚承祖之手笔。亭顶塑有铜鹤,寓“梅妻鹤子”意,许是借鉴杭州孤山宋代隐士林和靖放鹤亭?山坡上,梅林簇拥着梅亭,让你在暗香浮动中品茗,该是何等惬意!曹雪芹还把这里的梅花和雪写进了《红楼梦》。在第四十一回里,黛玉在栊翠庵妙玉房内品茶时,问道:“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冷笑道:“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玄墓就是毗邻邓尉山南的玄墓山。
梅花亭西侧山崖,建有乾隆诗碑,浮雕双龙戏珠,镌刻《再登邓尉香雪海歌旧韵诗》。旁有“香雪海”石刻,系清康熙年间江苏巡抚宋荦题于1696年。驻足山腰俯瞰,梅树依山势而栽。眼下只是雪中探梅。雪下得轻了,小了,仿佛粉蝶沾在梅树上,不经意间又飞走了。待到赏梅时节,漫山遍野的梅花竞相绽放,成片的白梅如雪如海,那红梅、绿梅、墨梅、朱砂梅掩映其中,可谓“入山无处不花枝,远近高低路不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