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拐河丝绸(南阳市)
2018-04-27 11:44
即便没有经过任何印染、任何加工,拐河丝绸仍然能够一下子就吸引所有人的目光。细细的白绸,密密的丝线,呈现出珍珠一般优雅柔和的光泽,让人忍不住想去摸一摸、揉一揉。
方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青告诉记者,丝绸在古代被称为缯,方城古缯国就是曾经名播天下的古丝绸王国。据历史学家考证,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就带有拐河的丝绸。清代时期,拐河镇90%的人家均以丝绸及相关产业为生。1914年,拐河丝绸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获得金奖,一度成为出口免检产品。清末民初,拐河丝绸达到鼎盛时期,织机发展到3000多台,经营织绸的商号达70余家,产品远销俄、法、美、英等国。
2015年,拐河丝绸织作技艺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李敬太为代表性传承人。沿着曲曲折折的公路蜿蜒向前,记者在伏牛山深处找到了一个小村子——温庄。73岁的李敬太就住在这个村子里。李敬太说,他家祖祖辈辈以丝绸织造为生。这里山多柞树多,适合养蚕,再加上拐河的好水,织成的绸子坚韧、轻软、颜色好。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织布高手,村里人也大多养蚕织布。解放前,百十户的村子里,织机就有96张,一些外地人呼朋引伴来这里打工,外地客商三天两头来订货。至今,这位年过古稀的老人还记得当年广为传唱的一首打油诗:“清明黑虫动,谷雨嫩叶生。初夏黄虫胖,迁徙老叶丛。遍野琅琅声,枝头银铃声。”漫山遍野的柞树上,春蚕噬叶沙沙而响,奏出一地生机勃勃。那时候的拐河镇,被称作“小上海”,比方城县的名气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