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兰州“天把式”(兰州市)
2018-04-27 11:33
“天把式”,一个鲜为人知的技艺名词,不过,皋兰人正是凭借这一非凡的手艺创造了中国梨园种植与管护的千年历史。
皋兰“天把式”技艺以什川为最。据《读史方舆纪要》载:送置什字川堡。《金县新志稿》载:明弘治八年(1495年)重建什川堡,占地约40亩。自此,堡中之人,开始广泛种植梨树,“天把式”技艺随之而生,历经几百年的梨园管护经验的积累、创新,形成今天号称“天把式”的非凡技艺。近日,皋兰县委、县政府正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义将“天把式”技艺正式上报文物保护部门。
A、“天把式”
每一种民间技术,总有其继承和革新的关键人物。“天把式”技艺也不例外,它有着鲜明的行业特征,是典型的农业生产行为,但什川人似乎更愿意把它作为一种很浓郁的地方民俗来看待。已经退休的什川中学老师魏公平老人,是眼下“天把式”技艺的传人之一。老人告诉记者,“天把式”的基本内容分5个方面,首先是对梨树种植的严格界定,梨树与梨树之间有着明确的距离,一般行距要达到8米左右,株距约6米,每亩地种植梨树约12-13棵。“如同下棋,先要有严格和规范的框架,这是最基本的。株距和行距之所以要求如此严格,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后期管理上的方便和快捷。”
其次,“天把式”技艺在梨树整形修剪方面要求通风透光,中空外扩为基本原则,将每棵梨树修剪得疏密有序、错落有致。
B、一门技术
魏公平老人告诉记者,皋兰“天把式”中还有一项技艺叫吊枝,也叫盘树,将一直径约20公分的略高于梨树的笔直松木长竿立于树冠中心,高于树冠几米,紧紧捆绑在梨树树干上,长竿顶端系长度可达梨树任意枝节的细绳数十条,在梨树挂果时节,将细绳下端分别捆绑在挂果较多的树干上,起到稳固树枝、防止梨树因挂果过多而造成枝断和因风大而造成果落的作用,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大大的降落伞。
“天把式”对采果也有具体要求,一般是将云梯置于梨树下,果农顺云梯攀缘而上,身轻如燕,如履平地,穿梭于半空的梨树间,是摘果一大奇观,常令观者叹为观止。“看着惊险,实际上防护措施是很得力的。多少年来,果农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产方式,可以这样说这是最适合果园生产的一门技术。”
皋兰“天把式”技艺还包括杀虫,但与现代化喷洒农药灭虫方式截然不同,“天把式”技艺要求在花期时用长竿敲打树枝,将枝上的害虫震动下来,然后在树干下面的周围堆上一圈呈圆锥形的细沙,害虫从沙圈向上爬时,沙粒向下滚落,害虫便滑落下来,无法爬上梨树危害。
C、万套云梯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记者在什川采访时了解到,在皋兰什川等大量种植果树的地方,几乎家家都有用于果园操作的专用工具。当地人告诉我们,皋兰“天把式”技艺是几百年来老祖宗传下来的梨园管理劳作中最为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其工具设计巧妙,造型简单古朴,但却精巧实用。
云梯是“天把式”技艺中最为主要的器具,是采摘果实必不可少的工具,也是众多勤劳果农在生产过程中的重大发明创造。魏公平老人告诉记者,云梯是将“三角形固定原理”结合到生产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是农业生产先进经验的积累和结晶,有着较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为梨园管护劳作减少了许多困难,发挥巨大的作用。“这是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
云梯的制作程序非常复杂。首先要挑选一根长约10米(或者七八米)的笔直松木椽,按0.55米左右的距离分段凿2X4公分的小孔20余个,每个小孔中间穿0.33米长的榆木条做梯杠,就形成了形似蜈蚣的独木梯。云梯下端固定铁叉,用时将铁叉插在地中,加强云梯与地面的接触,有效防止云梯侧滑。云梯制好后,还需要另配两根约六、七米长的稳定云梯的松木椽子(俗称戗杆),在椽子的上端,距顶端10公分处凿一个小孔,穿羊毛线约80公分结环。用时将云梯插于地上,两根辅助杆分别居于主杆(云梯)两侧,辅助杆上端的环行毛绳在云梯上端的梯杠上,与云梯形成三角形状,达到固定云梯的作用。
根据皋兰县政府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当地约有一万套云梯等“天把式”工具完整保存在农户家。沧海岁月,悠悠传承。这些散落在民间的万把云梯,见证着“天把式”技艺的千年历史。
D、百年梨树
正是这种非凡的千年技艺养护了皋兰万亩百年梨园,皋兰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我们采访时对于“天把式”技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对于农人来说,有水就有活力,有水就有发展。什川等地在资源相对匮乏的皋兰来说属于富庶之地,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这里紧邻黄河,这儿的人们可以在很早的时候就能发展果园经济。在皋兰很多地方都流行着“一亩园、十亩田”的说法,这也正是“天把式”果园管护技艺的经济价值所在。
据当地政府有关部门调查,“天把式”技艺流传于皋兰县的什川镇、石洞镇、中心乡和忠和镇等7个乡镇的农村。1949年,皋兰有果园面积1450亩,果树1.5万株,“天把式”技艺主要存在于什川等沿河的乡镇。解放后至包产到户期间,因兴修水利等因素,各地都开始栽种梨树,1980年,果园面积达到11261亩,果树6864株,“天把式”技艺在皋兰各乡镇开始广泛发展。后来到1980年-1990年期间,由于梨园的经济效益较好,全县各地开始广泛种植梨树等“高田”作物,1990年果园面积超过6万亩,果树达到32028株,“天把式”技艺的应用也到了最高峰时期。
E、呼唤传人
随着什川旅游业的升温,果园经济悄然向旅游经济转型,传统的生产方式在现代经济结构调整中渐渐走到了边缘。皋兰县文体局有关负责人认为,由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等因素制约,改变了“天把式”技艺的继续传播。据了解,经济效益的减少是“天把式”技艺后继无人的关键因素。随着梨树品种的落后和新的矮状果树种类的发展,高大的梨树已经成为历史,“天把式”也就成为濒危的一项技艺。
为了把这项技艺永远地传承下去,皋兰县委、县政府已将“天把式”技艺保护与传承列入了每年的政府工作计划和财政拨款保护项目,并成立了有专家指导、以县长为组长的“皋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小组”。同时,还制定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皋兰“天把式”技艺保护办法》。负责此项目的皋兰县文体局的韩文惠告诉记者,根据《“天把式”技艺保护办法》,他们正在进一步进行全面细致的普查工作,彻底摸清“天把式”技艺发生、发展的历史沿革、规模、内容、艺人的基本情况、使用工具、具体做法、行规、民俗等全部内容,重点对失传的古代传统技艺、制作方法和制作工具进行研究和恢复,除了编纂《“天把式”技艺的发展和研究》等书籍外,他们还计划在2010年建立兰州“天把式”技艺展览馆,使皋兰“天把式”技艺得到永远的传承和保护。
在政府保护的强力引擎背后,我们看到了“天把式”技艺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