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非遗大数据 文章内容

傅文刚,男,出生于1962年3月,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天桥中幡”代表性传承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天桥摔跤”代表性传承人。同时,他还是北京傅氏天桥宝三民俗文化艺术团的团长。

“中幡”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清朝时迎来了发展的鼎盛时期,之后由皇宫流入到民间。表演时用的中幡是一根近10米长的竹竿,竿顶悬挂标旗,旗的正面绣有祝福语句和吉祥图案,重达30多斤。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脑门、下巴等处上下飞舞、交替腾挪,但始终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傅文刚的师爷宝善林(又称宝三)将“中幡”和中国式摔跤相结合,“中幡”原是用来练习中国式摔跤的基本功。傅文刚的父亲傅顺禄原在戏班学习戏曲,专攻武生行当。后来又学习了中国式摔跤,曾入选专业队,参加过第一届和第二届全运会。傅顺禄师从宝三,宝三共有5个徒弟,但师父仅把中幡技艺传给了傅顺禄一人。

如今,傅文刚仍然坚持制作中幡,“过去的艺人们用铁丝缠竹竿做中幡,我现在把铁丝改成了藤子皮,这样不但美观、防止竹竿开裂,还让中幡更有柔韧性。”他说。他经常去南方找适合做中幡的竹子,在制作时,也坚持制作传统的九米九高的中幡。如今,他还留着100多年前王小辫用过的那根中幡,托起这根古老的中幡时,天桥艺术的百年历史仿佛也托在了手上,“100多年来,这中幡幡面儿上的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王小辫在清末国家危亡时写的是‘中华民族一幡风顺’;宝三爷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幡面上写的是‘晃动乾坤定太平’;我父亲用的幡面上写的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和‘振兴中华大干四化’;我的幡面上写的则是‘新北京新奥运老天桥新艺人’。”这小小一方幡面的变化却见证了中国100多年来由风雨飘摇到安定团结、从贫苦动荡到独立自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腾飞的历史进程。

如今,傅文刚有十几个徒弟,四十多个学生。徒弟们一般都是好友的孩子,他们十几岁就跟着傅文刚学习,有的在体校练过摔跤、柔道等。“过去中幡是家族性传承,现在的传承是一种责任,为国家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做贡献。传承需要政府等各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坚持。”

傅文刚带着徒弟们东奔西走,到全国各地演出,春节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北京的地坛庙会他们更是每年不落。不仅如此,他们还走出了国门,将“中幡”展示给全世界。北京奥运会、国庆60周年庆典等大型活动也都有傅文刚的身影。

2005年,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报与评审工作红红火火地展开了,中国式摔跤和中幡都被上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似乎令傅文刚有些措手不及,因为100多年来,这两项绝活儿都是靠口传心授流传下来的,拜师学习的规矩极多。想当年,宝三学艺时,行内甚至还有“一人不拜二师”的规矩,他费尽周折才征得了摔跤师傅宛八爷的同意,去和王小辫学习中幡。多年来,天桥的民间艺人们并不愿意和外人大谈特谈自己的技艺,因为保持自己的“独一份儿”才能力拔头筹。“我一开始也有抵触情绪,我打小都是关起门儿来练功夫的,父亲甚至不让我去外面和人比武,生怕我们的东西被别人偷学了去,”傅文刚说,“可是申报非遗,必须要有详尽的传承脉络和相关资料,我当时很犯难。”几个负责此项工作的年轻人,对傅文刚展开了“凌厉的攻势”,“那时候我们家门槛儿都快被他们踏破了”,他笑着回忆说,“最后我决定把这些一百多年来口传心授的东西都拿出来。”

如今,傅文刚一肩担起天桥中幡和天桥摔跤两项国家级非遗,并获得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先进工作者称号。

1.jpg

2.jpg

3.jpg

出处:非遗城


上一篇:【西藏自治区·传统音乐】直孔噶举派音乐(国家级)传承人:顿珠

下一篇:【北京·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抖空竹(国家级)传承人:张国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