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一位失语的老人,他不会因为我们的任性,而告知他那沧桑的往事?

2007年国家启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并把农业遗产纳入普查范围,以此推动全社会民众的参与,更好地保护先民留给我们的这份珍贵文化遗产。

当我们踏入加庄和新庄两村,那一排排古老的板枣树、苍劲的树杈、历史上每次开甲遗留的痕迹,内心深深感觉到先民的伟大,仿佛历史就发生在昨天。查阅有关历史文献,其记录少之又少,后世研究的文章皆没深度,只停留在《稷山县志》所载的认识空间。于是乎!勾起我探知的历程。

稷山县古称“高凉”,是农业始祖姬弃(尊称稷王)的故里,亦是中国板枣之乡。稷山板枣是由酸枣演进而来,因果形侧面较扁,当地方言“扁”音为“板”,故叫“板枣”。稷山板枣素以皮薄、核小、肉厚、味甘著称,含糖量高达76.2%,是其它红枣的一倍。我国种枣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8000多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1978年,在发掘裴李岗文化遗址时,发现了8000年前的碳化枣核,说明当时在河南新郑一带,先民们就已开始种植枣树了。最早的枣树栽培中心在黄河中、下游的山西、陕西,渐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到汉代,枣的栽培已遍及我国南北各地。在《诗经》中有枣和棘(酸枣)之分的记载。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和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等古农书中,都把枣树列为果木之首。《战国策》载,苏泰游说六国时,说燕国有枣栗之利,民虽不由田作,枣栗之实足食于民矣。可见我国古代人已将植枣列于重要地位了,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文物中就有大枣。据古文献和民间传说表明,稷山板枣的栽培始于尧舜禹时期,大面积栽培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实行均田制之时,栽培及加工技术成熟于东魏时期。在后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翔实记录了黄河中、下游地区,枣树的栽植及加工技术,即种枣法、嫁枣法、收法(全赤即收)、晒枣法、作干枣法、作酸枣法等。前人栽树,泽被后人。逐后在隋、唐、北宋、金元时期,随着“岐黄之术”的发展深入,历代皇室都将其列为“贡品”。明清时期,成为当地主要税源之一。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稷山板枣被世人所认知,稷山县也被誉为中国板枣之乡,板枣树亦为“县树”。在一代代后稷儿女的辛勤栽培与传承下,其稷山板枣的栽培历史至今已有4000余年了。


上一篇:【传统技艺】绿茶制作技艺(金山时雨)(安徽省)

下一篇:【传统技艺】绿茶制作技艺(桐城小花)(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