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三王故里传说(运城市)
2018-04-27 10:14
万荣县通化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千百年来流传着许多有关“三王”的动人传说故事,如“通化村名的来历”、“通爱、集贤村名的来历”、“斗酒学士”、“腹稿”等。如今,已入选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历史上著名的“三王”,即王通、王绩、王勃。唐太宗李世民身边的著名将相辅臣房玄龄、杜如晦、魏征都曾受教于王通。
如今,在通化村,圣贤遗迹犹存,有王通墓和祠堂。王通墓当地群众世代相传称“圣人坟”,距村约五里。墓园呈正方形,边各七十三米,合地八亩整。墓园整体座北朝南,土筑围墙高七尺。南边围墙正中,建有红砖拱门,宽可通车,门上横嵌石额一长方,字题“文中子墓园”。
“文中子”祠位于通化村东端卓然突起的高岗上,村人尊之为“圣人庙”,总体建筑亦系座北向南,面积1045平方米。山上树石碑一,距今已737年。正殿三大间,宽敞深邃,殿内设一个木质精雕暖阁,内有王通、王勃塑像,前檐廊下东西粉条壁,录缮王勃生前杰作《滕王阁序》全文,笔力遒劲,挥洒飘逸。
据传王通当年在现今河津市的黄颊山白牛溪隐居讲学,如今还保存着“文中子洞”。洞是石洞,深、宽各数丈,属天然山洞,原名飞云洞。说是可以预知天气,洞前若聚集云雾,必下雨无疑。后因王通在此设教讲学,人们便称为文中子洞。在文中子洞左侧的崖壁上,刻有“文中子”、“日”、“月”等字样,另一侧,则刻有“兕康在”字,在此处不远,还另外有一石洞,王绩读书洞,又称“东皋子洞”。
万荣县文化馆馆长孙武民说,王通墓、祠堂历经战火和文化大革命破坏,今天只剩下祠院殿堂、大门、房舍以及部分石碑、小物件。从隋末王通辞世到现在,已1400余年。虽年代远久,但群众对王通——文中子的仰慕与崇拜,思想深处依然浓郁亲切。因此在通化村至今仍留传着不少王通生前的趣闻佚事,大半近于神话。
通化村名的来历,即源于这位圣哲的大名。一传说,王通死后,曾有一伙盗贼扒王通的墓,行窃之后,为了掩盖他们的丑迹,便四处传播谣言“王通墓中一无所有,连尸带宝全都化为神奇升了天”,人们信以为真,便纷纷传言“王通化了,升了天了”,以后,作为一种自豪和骄傲,这个村也就被改名“通化”。还有一说,通化村在隋、唐以前,原名雾林镇,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先贤大儒,遂改名为“通化”,顾名思义,通化村者,王通博施教化于斯村之谓也。万荣县贾村乡通爱村就是王通的爱女嫁到这个村子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原来的村名改为通爱村。
为更好地保护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万荣县政府出台针对“三王故里”的抢救保护措施,成立保护领导组,指定专人负责。目前三王传说故事主要以集体传承为主。近现代主要代表人物有:苏俊红,著《三王研究》一书,已故;李有甲,三王庙负责人;王东英,三王学会委员,著《王通思想》;王中,王氏后裔,收集整理 《白话文王中子中说》;王英,“三王”(王通、王绩、王勃)之嫡系后裔(第42代孙),研究整理三王传说。
“文中子”王通问世
开皇四年,王隆携妻铜川夫人王氏返回甘泽里 (今万荣县通化村),路过化峪山,口干舌燥。忽闻哗哗水声,随水声来在山洼,只见形似鹏鸟展翅的一块巨石之下流出一股甘泉。家人从巨石下灌满一葫芦水让王氏解渴。大家饮罢顿觉心里甜滋滋。喝了泉水之后不久,王氏便有了身孕。
传说王通出生那天大清早,一群身着紫色羽衣的花鸟在王府上空徘徊,声如银铃悦耳,惊动全村百姓打开门户,仰目眺望。那鸟排着人字朝远天飞去。这时王隆家传来婴儿的呱呱哭声,一声比一声高,直哭得全家人团团转。
王隆问父王彦:“这孩子掷地有声,哭啼不断,是何缘故?”王彦说:“待我占一卦看看。”一占卦,父子俩全傻了眼,原来这一卦是不在王位的素王之卦,是遇乾坤之师。王彦说:“此卦解为通天之卦。上有君王之德而无王位。我与关子明先生谈论社稷江山时,就因占了好卦而高兴。今日果然应验了。按卦象是通,就叫王通吧。”奇怪的是这时的王通不哭了,甜甜地睡着了。“文中子”王通就这样降生人世了……
“斗酒学士”王绩
王绩性情旷达,嗜酒如命。唐武德八年 (625年),朝廷征召前朝官员,王绩以原官待诏门下省。按照门下省例,日给良酒三升。其弟王静问:“待诏快乐否?”回答说:“待诏俸禄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恋。”待中陈叔达闻之,由三升加到一斗,时人称为“斗酒学士”。
贞观初期,太乐署史焦革善酿酒,王绩自求任太乐丞。后因焦氏夫妇相继去世,无人供应好酒,于是弃官还乡。回到东皋后,他把焦革制酒的方法撰为《酒经》一卷;又收集杜康、仪狄等善于酿酒者的经验,写成《酒谱》一卷。
在所居之东皋,为杜康建造祠庙,并把馈赠过美酒的焦革也供进庙中,尊之为师,撰《祭杜康新庙文》以记之。王绩因对现实不满,终于走上隐居之路。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除好酒外,王绩还好弹琴,曾“加减旧弄”,改编琴曲《山水操》,为世人所赏。又精于占卜算卦,兼长射覆。但最大成就在于诗歌,有《王无功文集》五卷本行世,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重要贡献,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字千金”王勃
王勃自幼聪慧好学,为时人所公认。初唐诗人王勃于公元667年从京都来到了南昌。当时,诗人的生活比较穷困,所迫无奈,常为生计而奔波。
这年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在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王勃自然是其中宾客。在宴会中,王勃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接下来写了序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诗中王勃故意空了一字,然后把序文呈上都督阎伯舆,便起身告辞。
阎大人看了王勃的序文,正要发表溢美之词,却发现后句诗空了一个字,便觉奇怪。旁观的文人学士们你一言我一语,对此发表各自的高见,这个说,一定是“水”字;那个说,应该是“独”字。阎大人听了都觉得不能让人满意。于是,命人快马追赶王勃,请他把落了的字补上来。待来人追到王勃后,他的随从说道:“我家公子有言,一字值千金。望阎大人海涵。”
来人返回将此话转告了阎伯舆,大人心里暗想:“此分明是在敲诈本官,可气!”又一转念,“怎么说也不能让一个字空着,不如随他的愿,这样本官也落个礼贤下士的好名声。”于是便命人备好纹银千两,亲自率众文人学士,赶到王勃住处。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何劳大人下问,晚生岂敢空字?”大家听了只觉得不知其意,有人问道:“那所空之处该当何解?”王勃笑道:“空者,空也。阁中帝子今何在? 槛外长江空自流。”大家听后一致称妙,阎大人也意味深长地说:“一字千金,不愧为当今奇才……”此后一段时期,诗人不至于为生计所迫、终日奔波操劳了,闲暇时还可读书吟诗,于是,日子也好过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