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剧】益路花鼓(湖南省)
2018-04-27 10:03
益阳享有“花鼓戏窝子”的美誉,益路花鼓2008年被列为省级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益路花鼓形成于清道、咸年间,主要流行于益阳、沅江、安化、桃江、南县及常德之安乡、湘阴等地。益路花鼓原名益阳花鼓戏,旧时亦称楚剧,归属长沙花鼓戏剧种。 益阳人,特别是老一辈喜欢花鼓戏,在KTV,《刘海砍樵》、《天仙配》等经典曲目张口就来。 如今益阳地区乡村红白喜事等大场合会请戏班来唱花鼓戏,戏班设备也是与时俱进,钢铁舞台架子,铺上木板,再加上红地毯;舞台背景布幕使用投影仪可轮换背景;音箱设备扩音;舞台两侧有电子显示屏显示字幕……这跟记忆中几个凳子搭上门板做舞台的花鼓戏很不一样了呢。 另外春节期间,会有3-5个人组成的小花鼓戏队伍,走家串巷进行表演。表演队未进门主人家就会放鞭炮迎接,用茶、糖果零食水果接待,表演队表演的时候一家人都来观看,主人还可以点节目,表演高潮的时候还需要再放鞭炮,最后主人家送给表演者的红包和烟也少不了。喜欢花鼓戏的人还会跟着表演队一家一家的看呢。 益阳属湘语系,长沙花鼓戏之益路花鼓的舞台语言采用湘语系之益阳音韵。声腔分打锣腔、川调及部分专用曲牌和民歌小调四大类。伴奏音乐有唢喇吹打牌子和丝弦曲牌及锣鼓经。锣经包括长槌类、击头类、挑皮类、梢皮类、包皮类、身法类等近百个。益路花鼓因其声腔体制较为健全,戏剧化程度大,以及声腔来源的特殊性,在发展中逐步形成了它的正、悲剧风格。因此,在表演上,除地方小戏所具有的小生、小旦、小丑,所谓“三小”的共性外,更突出“须生”、“正旦”、“青衣”的唱工戏。 长沙花鼓戏之益路花鼓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不断传承、移植、创作,积累了不少令观众赞誉的艺术精品。优秀传统折子戏《芦林会》,参加1956年全省戏剧汇演获奖,同时,与传统折子戏《赶潘》,均由中央电台录音向海外播放。改编整理的大型传统戏《生死牌》,由毛主席亲自点名调北京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创作的现代戏《金色的凤凰山》、《吴四佬倌找窍门》由中国唱片公司灌制唱片。创作的现代戏《迎风之歌》、《无形的火线》,以及《风暴过洞庭》,先后参加省汇演和第二届中国艺术节——广州片演出,分别获演出、剧本、音乐、导演、演员等奖。 表演艺术家孙阳生、王芸英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卢林会》,1980年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录像 《生死牌》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