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弹词俗称“道情”或“月琴戏”,是湖南省曲艺中别具一格的汉族说唱艺术,由古老的长沙弹词发展而来的。历代民间艺人运用益阳当地口语,在月王琴伴奏弹法上加以提高,逐步形成具有益阳乡土风味的曲艺形式,历有“益阳弦子长沙腔”的说法。



艺人演唱时,一般以茶社为基地,有时也为婚寿喜庆之家演出助兴。内容以劝善方面的居多,杂以旧的礼教,谓之“怀抱月琴,口吐圣贤”。


弹词起源于早期的瞽(gǔ)人诵诗,最早可追溯到宋代的陶真。金、元两代继续发展,至明代已经有文人创作文本流传。在说唱艺术方面唐有变文、宋有陶真、元明有词话,弹词便是从这一系列中脱化而成。



大约到了乾隆中期以后,弹词主要流行于江南一带,地域文化的特征愈来愈明显,在发展过程中,其叙事体制由原来的七言叙事体为主变为模仿戏曲表演的代言体为主。至清代,弹词成为一种新兴的俗文学,主要用琵琶、三弦来伴奏。



作为一种偏于消闲娱乐的曲艺样式,弹词的演唱较为简便,可供妇女们在家庭中观赏,以此打发无聊漫长的时光。它的创作对象基本上是针对“闺中人”和市民阶层,并且弹词的作者也以女性居多,像《再生缘》、《天雨花》、《笔生花》、《榴花梦》的作者皆为女子。



因此弹词在情节上常常热衷于叙写才子佳人的悲欢离合,人物命运大起大伏,且最终都有个令人心满意足的“大团圆”结局,带有较多的传奇色彩和女性特有的那种浪漫情调,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含有程度不等的道德劝戒成分。


1926年,益阳王典山等发起成立“湘子会”,参加的艺人遍及全区。每年农历二月十三均于益阳县城聚会,用以纪念韩湘子诞辰。弹词演唱时,分说白、表白、说唱、表演4种,语言通俗易懂,唱词合辙押韵。著名曲目有《双风奇缘》、《月唐演义》等。



新中国成立后,益阳弹词艺人一方面演唱传统曲目,一方面创作《林海雪原》、《江姐》、《雷锋》等新的唱本,并在演唱形式上进行革新。1957年,李青云在两人对唱的基础上加进小锣,创造“三响”联唱弹词新形式。1979年,又有艺人于演唱时再加进三弦、二胡、扬琴等器乐,表现力更加丰富。


上一篇:【传统技术】窑洞营造技艺(陕北窑洞营造技艺)(陕西省延安市 国家级)

下一篇:【传统技艺】楮皮纸制作技艺(陕西省西安市 国家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