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马迹塘故事(湖南省)
2018-04-27 09:22
“奇事、巧事、马迹塘的故事”桃江县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形容马迹塘“故事”的俗语,2006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已将其纳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迹塘“故事”三上中央电视台,2009年毕福剑零距离感受“故事”后以《奇事、巧事、马迹塘的故》为题播出了现场采访报道。
相传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在全国风起云涌之时,洪秀全率领太平军在益阳大败清军,集万艘民船,下洞庭,攻岳州,取武汉,夺九江,破南京,定都“金陵”,号称“天京”。当年39年岁的马迹塘泥溪宫村人黄春林也加入了太平军。因他幼年时读过私塾,这个太平军的“文化人”成为一名文员,随军南征北战。当太平军节节胜利,各地人民欢呼雀跃,以各种形式庆祝胜利时,有人别出心裁,扎数十台“高台”,以迎“天王”。黄春林与当时另一名马迹塘籍同乡金世才觉得这种高台十分有趣,二人仔细观察,虚心学习,终于得到这门技艺的真传。此后“高台”造型艺术就成为“天京”军民同乐的一种艺术形式。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二人将这门技艺带回马迹塘,取名“招摇过市”,后更名为“故事”。从此,马迹塘“故事”就在这里流传下来。
经过一百五十多年的发展,马迹塘“故事”内容题材广泛多样。历代艺人创作的传统保留节目和创新节目不计其数,可归纳为六类特色题材:一是以湘剧、京剧为模本精选经典剧目,如“穆桂英挂帅”、“苏三起解”、“太公钓鱼”、“王伯当招亲”、“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空城计”等;二是以民间传说或神话故事为脚本,如“三打白骨精”、“刘海砍樵”、“牛郎织女”、“许仙游湖”、“梁祝姻缘”等;三是反映史事、时事,如:“日本投降”、“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香港回归”、“飞向太空”等;四是以革命故事为样板,如“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江姐”等;五是配合政治、经济中心的宣传,如“计划生育”、“一国两制”、“普天同庆”、“发展个体经济”等;六是从电视电影中挑出的流行故事,如“还珠格格”、“聪明的一休”、“花仙子”等。或古至今、或戏或传、或人或事,民间艺人用他们的智慧为古老的“故事”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随时随事、随情随景而不断变化创新使得“故事”艺术经久不衰。
马迹塘“故事”不同于一般民间文艺演出,“故事”在于扎。它从创作构思、设计、锻造铁轴、设置机巧、构造平台,挑选演员、脚力,演练步伐直到表演为止,是融技艺与技术为一体的综合过程 ,是多种形式的民间文艺组合,是在巡游行进中的艺术表演。在扎“故事”时,首先将一预制的“故事”木座放置空坪中,木座是宽1.2米、长1.4米、高0.85米的木柜,内放50至60公斤石块、铁块稳定重心,再将一根长3.5米、经过造型制作的铁轴插入木座中心加以固定,轴端扎一“抱腰”, 然后“上装”,交轴套入演员衣服内,安上“出手”。出发时,便将化装好的“故事”演员一一抱上木座就位,轴端演员需用绑腿、棉花齐腋窝加以捆扎,再安上假脚,或前或后、或左或右、或提或踢,必须自然。这些人物造型可以根据需要任意发挥。充当演员的小孩都是经过严格挑选的,年龄一般在5至9岁之间,必须身体健壮、身轻、俊俏、聪明、大胆活泼、具有耐力。所以,站在那高高的支撑台上的小演员有的做着滑稽的动作,有的面带微笑,显得非常可爱。
人物造型只是故事的一部分,“故事”的奇妙之处在于造型布局与结构的衔接(即设计、锻造钢铁、设置机巧、构造平台),民间艺人把这叫做“出手”。说到“出手”,这里大有文章。“出手”是“故事”艺术的关键,因此奇在“出手”,也巧在“出手”。扎“故事”者的水平高低,艺术素养,集中反映在“出手”的精巧与否。要制好一件“出手”,则要求主持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科学的头脑,精湛的技艺,才能达到美学、力学、逻辑学的完美境界的协调统一。
“故事”一出动常常是一连十多台,鱼贯缓行招摇过市。表演队伍由三部分组成,最前面是乐队,中间是双人抬“故事”牌(有时也用旗),最后才是“故事”。一台“故事”一般需要10至12个演员和工作人员,整个表演队伍加起来近两百人,所以表演时盛况空前,流动着的露天舞台带来的美妙享受,除非身临其境,不然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故事”艺术以高、难、险、奇、巧取胜,把复杂的生活材料精心组合成优美的形象,借助道具,使精彩的片断在表现高难度动作的瞬间“定格”,并留下悬念,使人惊心动魄,叹为观止,奇事、巧事、马迹塘“故事”由此而被传颂。它以独特的个性,抒发人们惩恶扬善、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体现出人类的智慧、勇敢、乐观、坚毅的情怀。超常的绝技和优美的情感完美和谐的结合,从而激起人们心灵之中高尚的审美情趣——这就是马迹塘“故事”艺术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