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昆北民歌(苏州市)
2018-04-26 15:25
昆山民歌是昆山民间艺术中的瑰宝。2007年编辑出版的大型丛书《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文艺卷》专门为昆山民歌出版了专集《搭凉棚》,收录的昆山民歌达近150首,其中标明有昆北地区的周市、正仪、巴城、石牌等民歌手演唱的民歌占了90%以上。尽管自解放以来,就行政区划而言,始终没有严格意义的有关昆南昆北的地域划分,但是,群众约定俗成把周市、巴城、石牌、正仪等乡镇作为昆北地区。《昆山民族民间文化精粹·文艺卷·搭凉棚》收集的昆山民歌的代表作《搭凉棚》有10个版本,《划龙船》有4个版本,其中绝大多数版本为上述地区所流行,从而奠定了昆北民歌在昆山民歌中的无可替代的地位。2010年,昆北民歌被列入“昆山市首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出版了昆北民歌专辑。从此,“昆北民歌”与“搭凉棚”、“划龙船”一起成为昆山民歌中的特殊符号,成为昆山民间文艺百花园中分外鲜艳夺目的花朵。
昆北民歌来自生活,题材广泛,数量庞杂,手法独特,并且在流传过程中被不断地充实、翻新。它是一条坚韧的根脉,能深入老百姓的肌肤、骨骼和心灵。
昆北民歌的地域特点
昆北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水乡,东面与以“双凤民歌”著称的太仓双凤镇比邻,北面与以“白茆山歌”名闻全国的常(熟)南地区接壤,西面紧靠以“阳澄湖民歌”远近闻名的阳澄湖。旧时,这一带每年都要定期举行赛歌盛会。人们用民歌表达情感、联络感情、结识朋友,用民歌传递信息、传授生活知识和生产技能。以歌会友,以歌传情,相互学习,在碰撞中相互渗透,在渗透中相互交融。
民歌催生了歌会,歌会少不了对歌。这边厢唱:“啥格开花开得高,啥格开花开到梢,啥格开花会长刺,啥格开花会长毛?”那边厢应;“芦柴开花开得高,芝麻开花开到梢,茄子开花会长刺,冬瓜开花会长毛(《啥格开花开得高》)。”参加对歌的大多是“肚里山歌万万千”的高手;对歌遇到高手,那就只好甘拜下风:“山歌没有一点点,到你师傅面前哪开言?十七八只四句头山歌是你师傅教,我再要投师学三年(《山歌没有一点点》)。”
昆北是一个地势比较低洼的地方。这里河道纵横,水网密布,老百姓主要从事水稻、小麦种植,农闲时也从事渔业。此地陆路交通很不发达,以船代步成为重要的出行方式之一;有些地方,比如周市城隍潭,与外界的交往主要依赖船只,几乎家家户户有一只“划子船”,并且因此催生了城隍潭人的第二职业——捕鱼捉蟹。如《种田人快活喊山歌》就明显带有这一带的地域特色:“落齐行头就唱歌,小快船出江就撒撸,路上百岁老人问你真热闹,我种田人快活在喊山歌。”又如民歌《朝南一望昆山山》唱道:“朝北一望常熟山,朝南一望昆山山……”明确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信息:站在一地能够同时看到这南北两座山的,只有在昆北一带。往北边一望,可以看到常熟虞山狭长的轮廓;朝南看去,起伏的马鞍山清晰地映入眼帘。如果说上面这两首民歌是印证了昆北地域特色,那么下面这首《蔡泾岸》则完完全全是城隍潭人的“专利”:“蔡泾岸,一里长,东(么)野人棚,西(么)江北棚;当中巷里李家馆,新造房子铮铮亮,二月十九强盗抢,风鸡腊肉全抢光。”城隍潭人绝大多数是原住民,相邻的蔡泾村则绝大多数是外地人。城隍潭人把外来户一律称为“江北人”、“客帮人”或“野人”。
大凡民歌都是地域环境与人生命运的相互碰撞所迸发出来的,昆北民歌也不例外。特定的地理环境、特别的生产方式、特有的生活习惯,使得昆北民歌也相应地呈现出其特有的风貌。昆北民歌正是昆北这个特殊的区域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昆北民歌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吸收了白茆山歌、双凤民歌、阳澄湖民歌的精华,借助天时地利的优势,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成为昆山民歌流派中最为成熟的一支。
昆北民歌的题材特色
“唱起山歌响铃铃,四面八方都来听”这句歌词生动地反映出昆北一带的老百姓喜爱歌唱的天性,民歌成为他们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无不与这块土地有着种种联系。民歌唱出了他们的性格,唱出了他们的生活,把他们的坦率、自然、淳朴、亲近渗透在民歌里。
民歌是生活的写照,这里的老百姓几乎人人都会“唱山歌”。 一说到唱山歌,大家的眼里放出光芒。农闲时唱,干活时唱,赶路时唱,乘凉时唱。“耘稻要喊耘稻歌”,“莳秧要唱莳秧歌”,“弹断综弦丝线接,四句(头)山歌接连牵”。一到传统节日,那就唱得更来劲。老百姓把劳作的艰辛、生产的快乐释放在他们的民谣中,“叫我唱歌就唱歌”,“种田人快活喊山歌”。有时怨怨而愤,愤愤不平,借助民歌,排解心中的郁闷:“三间草屋无柴盖,根根椽子全晒枯”。
昆北民歌极其丰富。有劳动时的“打夯歌”“拉纤歌”等,借助吟诵民歌协调劳作的节奏;有地名节令歌、时政歌、历史传说歌,内容最充实,材料最丰富,流传最广泛的无疑是情歌。
爱情是文艺作品永恒的主题,从收集到的城隍潭民歌看,爱情是其中最出彩的部分,它是昆北一带老百姓爱情观的真实写照。有的表达追求自由恋爱、享受爱情的甜蜜:“郎骑白马沿塘走,姐骑白龙云当中。”(《日头转西云转东》)有的借民歌倾诉爱情的苦恼和悲哀:“撩开青纱帐(苦啊脑子),看情郎阿哥得病(勒)象牙床,眼泪落成双。”(《望郎小姐》)。
古人云:“观其音而知其俗。”昆北民歌中自然也少不了反映老百姓生活习俗、传统道德的内容。最具代表性的是城隍潭民歌《哭出嫁》。女儿出嫁,母亲操心,于是从礼俗到生活,事无巨细,一一交代:“舀水要舀七八分,勿要泼进泼出进大门”,“柴萝上拔柴要问声婆,拔错柴萝难为情”。从口吻而言,看出这位慈母的良苦用心,女性的理性令人叹惋,拳拳之心让人动容。加上方言的独特的艺术表达,所流露出来的心里情感,让我们活生生的看倒一位母亲的淳朴憨厚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还有哭嫁歌、伴嫁歌、送嫁歌等。
民间传说故事也是昆北民歌所要表达的内容,农闲时节大家“上谈古人诸葛亮,下谈古人刘伯温”(《远看稻叶碧波青》)。张良外出18年后回家探亲,走到村口见旁边棉花田里有一个少女在干活。少女美艳动人,张良见美起色,上前调戏。一问一答中方知少女是自己未曾谋面的爱女,一时羞愧难当。情急之中扬鞭策马而去,一去又是18年——流传甚广的昆北民歌《张良戏女》,就借助传统民歌形式,叙述了一个带有戏剧色彩的故事。
昆北民歌的艺术手法
昆北民歌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加以丰富和发展,歌词更加精炼、完美,成为了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精品。“唱起山歌响铃铃,四面八方都来听”(《乌鹤哪结凤凰群》)正体现了昆北民歌特有的艺术魅力。
昆北民歌在艺术上大多采用比兴的手法。如《一把芝麻抛上天》借芝麻起兴,自然而然引出“肚里山歌万万千”,极言民歌之多,兴中带比,简单、顺畅、明白。最典型的莫过于《山歌越唱越鲜鲜》,通篇以两种最常见的花来表达情感。有一首民歌《野花开了不久长》唱道:“日头斜斜朝西旸,上昼哪及下昼长,家花哪及野花香,家花开了阵阵地香,野花开了不久长。”前半部分先来了一个“家花哪及野花香”,后半部分却来了一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野花哪及家花香”,劝人猛醒,欲扬先抑,效果奇佳。
传统民歌口传心授的流传特质又决定了它普遍带有“短、平、快”的特点。
短”是短小,以四句、六句最为常见,一半以上属于“四句头山歌”,即使叙事类的《张良戏女》,全部也不过10句87字。
“平”是平易通俗,由民众口头创作的昆北民歌是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艺术。它直接产生于民间,长期在田野乡间流传。口传心授传唱于老百姓,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妇女之间。如果不够平易通俗,就不可能流传开来。大多采用鲜亮活泼的方言,因而受到地域的限制。
“快”即快捷迅速反应社会社会的方方面面。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吸收了一些新的社会生活内容,因而出现了记录当代风云变化,表达观点、意愿的时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