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浦,位于苏州城东,座落于吴淞江畔,古称青丘,是明代著名诗人、高启长期隐居的地方,是典型的江南吴淞文化积沉区,被誉为“吴淞文化的历史冰箱”和“吴淞文化的活化石”。至今,在胜浦街头还能看到百年前的妇女水乡服饰,被专家称为“活态文化”。这里的人民勤劳智慧,妇女更是聪慧灵巧。胜浦水乡传统妇女服饰,是在长期稻作生产过程和实践中的产物,也是胜浦妇女智慧的结晶。水乡服饰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体现水乡从事稻作农业的特点。

胜浦的水乡妇女一年到头在野外田地里劳动,一个夏天,都在水稻田里忙碌。所以,她们的服饰无论是头上用的包头,身上穿的衣裤,襡裙,襡腰,和腿上裹的卷膀,都与劳动有关,不是便于田头生产劳作,就是有着防风遮土的作用。

具体说,胜浦传统水乡妇女服饰有九件套:鬅鬅头、包头、大襟衣(接衫)、襡裙、襡腰、肚兜、大裆裤、卷膀和绣花鞋。每一件都与农耕生产有关。

鬅鬅头虽不是服饰,但在水乡妇女服饰中不可缺一的装束,也是胜浦水乡妇女的重要特征之一。胜浦的妇女每天凌晨都要对镜梳妆,把自己的鬅鬅头梳得光正丰满,缕缕分明。农闲时,上面常还插上各种饰品,色彩斑烂,赏心悦目。农妇们还常喜欢在发髻或两鬓插上几枝鲜花,更使她们显得生气勃勃,楚楚动人。

鬅鬅头置于脑后,呈元宝状,梳理讲究,饱满结实。若自身头发短而稀少,梳理时,要添加头发把,把头发分为头把、正把、勒心、转弯心。梳成后插上各种玉器和银质首饰,有如意头玉簪、银簪、银香超、银佛手花钎、银绞细花钎、银翻爬花钎、银挖耳、银梳子加银链条等饰品。

鬅鬅头上的各色饰品,尤其说它是装饰,还不如说是日常生活中的实用品。各种花钎别看造型漂亮,它的头细而尖,平时插在头上作装饰,其实随时能派用场。这些饰品都是银质制成,能避毒压邪。旧时农村人劳作时手上会起水泡,起了水泡不能磨破,一旦磨破水泡脱皮容易溃烂,所以一起水泡,妇女就会用头上拔下花钎,把水泡挑穿,避免磨破。手中一不小心戳了竹剌,就用它挑剌。香匙形似一把小汤匙,如果身上生了疮节,要敷药时,就用银香超取药敷上。挖耳用了掏耳。可以说,妇女的鬅鬅头像一个工具包,头上的银器饰物就是一把把工具,在劳动和生活中随时能派上用场。

包头,不是一般的“头巾”。农村从不把包头叫作包头巾。包头也不称“三角包头”,妇女有时只说“接角包头”,一般只称“包头”。有人称的“包头巾”其实是那种只有用一块花布包在头上的那种 “头巾”。包头是拼接的,有夹层,还有内加棉花的棉包头,而包头巾是单片的,但农村也不称“包头巾”,只说是“头巾”。所以,“包头”与“头巾”是两个概念,不是同一种服饰,我们在这里说的是前者。我从《中国文化辞典》查到,在其服饰篇“包头”条目中注释:“包头,是明代流行的,老幼通用。一般用乌绫、夏用乌纱,万历年间曾用毛纤维编织物……”古用乌绫、乌纱,时今用黑绸绫、上青、黑直贡呢做成,材料不同,颜色相同,这就不是偶然而是有承延的意思了。在系戴包头的方法上,也是十分相似,且都称包头,看来,包头应是从明代承袭至今了。

古时的包头想来简单,现时的包头,却要讲究得多了。中青年妇女的包头,是用两色或三色拼角而成,主体是长方形,用黑布或上青布做成,两端的三角形,是用白色、浅蓝、翠蓝等不同颜色拼制,拼起来的包头呈30度梯形,拼角的边缘用异色布滚边或彩色线锁边,在下端角上还绣出花朵,在角端缝上白色包头带,有时还带有两个鲜艳的绒球,包头戴在头上,两绒球分左右摆在发髻前的头顶上,走路时晃晃悠悠煞是好看。这是城里姑娘无法仿效的打扮。老年妇女的包头则是全黑独幅,用蓝布滚边。老年妇女的包头有单、夹、棉之类型,包头除接角外,其主体(即包住头的部分)颜色是深色的。

包头的作用,首先,在弯腰劳动时压着头发不披散下来,遮挡视线,若在水田里莳秧,人是背风的,风容易把头发吹到前面,挡住眼睛,包头能起到压住头发的作用,另外,在清早和傍晚时水田里蠓虫(蠓飞子)特别多,它常常会叮咬人们露在外面的皮肤,甚至钻进妇女的头发根里和耳朵里,奇痒无比,包头包在头上,能遮蔽蠓虫叮袭的这些地方。再者,水稻生长期正在大热天,耘耥是保证水稻生长的重要一环。而耘耥这些农活都是弯腰作业的,此时后颈完全裸露在毒辣的太阳底下,包头两角拖到后背上,就是防止后颈在烈日下曝晒。最后,农妇在田间收获和场头脱粒时都有草屑、尘土的飘散和飞扬,这时的包头就起到了防尘保洁的作用。冬日寒风凛冽,包头又能遮挡寒风。总之,包头有着挡风拢发、避露挡虫、御寒保暖、遮日抗晒、防尘保洁等作用。

大襟衣,有布衫、加衫之分。布衫穿在贴肉,加衫穿在外面,也称罩衫。加衫有单、夹两种。有的在加衫上再穿一件大襟马夹。青年妇女一般用碎花形布料制成布衫和加衫。如将用不同颜色的布拼接而成的衣衫称拼接衫。拼接衫是在容易磨破的地方可以局部更换,实用与美观两便。年轻妇女拼接衫比较花俏。中年妇女的拼接衫体现大方。老年妇女的拼接衫不讲究用异色布搭配,有时常常用本色布更换。

大襟衣因将小襟掩在里面,旧时称作掩襟。追溯其历史渊源是从商朝上衣下裳演化而来的。依据是从考古中发现的。在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河南安阳侯家庄西北岗墓出土的俑像,都是上着衣,下围裙。上衣的具体形制为交领、掩襟、直袖,衣长过膝;领、袖、襟的边缘另有相对厚的丝织物来镶边,即所谓“衣作绣,锦为沿”。

如今的大襟衣(拼接衫)是身长、腰宽、袖窄为特点。身长可避免弯腰时露出腰眼来,腰宽干活不受限制,劳动时各部位伸展舒适自在。一次,我走访一位80多岁的老裁缝,问他衣袖窄到什么程度,他就说了句通俗的话,说袖口大小以穿衣时手握拳头伸不出袖口为标准。我说为什么要这样窄?他说:袖窄避免劳动时缲袖捋臂之烦,只要将袖子轻轻往上一拉,袖口就为紧扣手臂,既防止小虫从衣袖中侵袭,又能防止泥水沾染衣袖。这样的袖口,捋起袖管时才不至于袖口过大而往下脱落。大襟衣最大的优点是在野外作业时能够避风。旧时没有套着穿的绒线衣,若穿对襟衣胸口有一条缝隙,容易进风,大襟衣直接让大襟小襟重叠裹住胸口,就能避免寒风侵入的困扰。

肚兜是水乡妇女贴身之物。不论老少,一年四季都有戴肚兜的习惯。尤其在夏天,村姑村妇戴了肚兜走路、干活、洗澡,从无顾忌。肚兜,紧贴在胸前,遮住双乳,却背部全露。肚兜平时常穿在布衫里面,夏天脱去布衫,仅穿一个肚兜,裸肩光背地劳动或乘凉,在农村则习以为常。

现今的肚兜是用幅宽80公分的布对折成40公分后裁成两个,呈正方形,对角使用,上角裁去,挖凹弧形领窝,用绒丝带或银链条,套在颈内,置肚兜于胸前,肚兜的左右两角系有带子在背后绾结,这样,女性的双乳被肚兜盖住和固定。

肚兜的作用是保护双乳。妇女遇到莳秧、耘稻、砟稻、砟麦等弯腰劳作的农活时,双乳尽管在衣衫内,但难免下垂、摆动,不仅影响劳作,又对双乳不利。肚兜既能护住乳房,可约束乳房的摆动,减少双乳下垂的重力;又能保证在劳作中轻松舒适。再者在炎炎夏日下劳作时,起到透风、凉爽的作用。水乡男女劳作在夏天都有赤膊的习惯,男子尚可,妇女总是不雅。妇女戴上肚兜就能避免这种尴尬,男女一起也不必避嫌,同时也是美观、文明的表现。

襡裙,旧时男女通用,用于束在腰部,类似现代的短裙,裙长不及膝。商朝的服制就是上衣下裳——这里的“上衣”,相当于水乡的“大襟衣”;这里的“下裳”, 形制即是围系于腰间的围裙,并于腰间束带,相当于水乡的“襡裙”,这就是大襟衣和襡裙的组合来历,不分男女,都是同样穿着。现在男子在上世纪60年代后不穿了。

襡裙,在野外劳作同样起到挡风遮雨、保暖防尘的作用。另外,还能助力,当干挑担、坌地等重活时,能增加腰部力度。旧时,为了适应莳秧等水田弯腰劳作,还有一种前短后长的夏布襡裙,顾名思义,只襡裙用夏布做成,透风易干。因弯腰时,一般的襡裙前幅裙摆容易拖到泥水里,为了避免这种困惑,劳作时会将前幅两片裙摆的下角分别左右塞进腰际两肋间,呈燕尾状,农村叫作“燕子梢”,像条爿爿头襡裙。后来根据这个特点,做成前幅短、后幅长的夏布襡裙,解决了前幅裙摆拖水烦恼,故应适水田弯腰劳作。夏布襡裙干爽、透风,适宜于夏天,特别是莳秧时穿着。

襡腰,也称襡腰头。用于束在襡裙外面,起到护腰、保洁和装饰的作用。襡腰仅系在腹部一块尺余见方的衣料。《诗经•小雅•采绿》云女子“终朝采蓝,不盈一襜”,这里“襜”其制仅覆身前,不通于后,长不过膝。这就是我们水乡的“襡腰”。

襡腰有小襡腰和大襡腰之分。小襡腰单片,一般年轻姑娘穿着,适宜春秋夏三个季节穿;大襡腰两层,正面小于主体的一块是盖,盖下掖藏着一个口袋。大襡腰一般中老年妇女用,适宜冬天穿用,像我外婆(我好婆早在我爸一周岁时过世了)就是穿这样的大襡腰,在襡腰内藏的口袋里摸出一些我喜欢吃的糖果。不论是小襡腰或大襡腰,都有的当作围裙(俗称牏身头)用。妇女在家做家务时,在襡裙外面束一个襡腰,能防止油渍污物沾污衣服,有了襡腰就能护住腹部的衣服。襡腰污染了,因面积小洗起来容易。另外胜浦妇女在捆稻捆麦时习惯放在大腿上捆扎的,不但会弄脏衣服,还容易将衣服磨损,襡腰就起到了保护磨损衣服的作用。襡腰不仅如此,随身携带能起到多功能的作用,像在田头劳动就地休息地,就将襡腰脱下放在地上,当作坐垫用;当劳动回家随手在田头采摘一些瓜果蔬菜时,没有带上篮子,就用襡腰作兜或作包袱,替代篮子;有时在田头遇到下雨时躲避不及,就将襡腰脱下,盖在头上,暂作雨具防雨淋;挑担或肩扛时,又可把襡腰放在肩上临时作为垫肩;在家中上灶炒菜时,当作围巾;洗衣手后一时没有手巾就拉起襡腰擦手。一条小小的襡腰却功能多。

大裆裤,也叫作拼接裤,因裤子的拼接在裆里的,所以又叫叉裆裤。水乡的裤子腰大裤宽,裤管大而短。这种裤子适应于水乡劳作,水乡野外劳作大都弯腰躬耕,裤裆宽大便于伛上伛下,裤裆和裤腿不会因牵拉而绷线开缝,行动舒适自如。另外,裤裆宽大,妇女在经期内不易碰擦。裤管短是适宜水田耕作,免去下水田时挽裤管之烦。旧时妇女没有计划生育的,一个妇女怀孕的机会多。裤腰大的原因是考虑孕妇穿着,能收放自由。

卷膀,类似“绑腿”。因裤子较短,裸露的小膀用花布或色布缝成的两块几乎是正方形的布片裹住、扎紧,俗称“卷膀”。水乡服的裤子脚管只及至膀上,膀下全裸在外面,春夏秋还可以,到了冬天小膀要受凉挨冻,由于,有了卷膀来弥补裤管短的不足。

绣花鞋,妇女常穿绣花鞋。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绣花鞋最盛行,老少皆穿。绣花鞋有“扳趾头”和“猪拱头”之分。绣花鞋造型别致、色彩鲜艳、针工细腻、花样古朴,不仅有实用价值,也是水乡民间工艺品。建国以后,绣花鞋逐渐消淡。

说实话,绣花鞋与劳作并无都大关系,绣花鞋因翘头适应于高低不平的泥路上走。一般水乡妇女在田头劳作时,都是赤脚下田的,除了有时穿蒲鞋和挑泥鞋子外,不会穿绣花鞋去田里干活。但绣花鞋在日常生活中与妇女不离不弃,出门穿绣花鞋还表示自己智慧的象征。因在农村,妇女自己脚上的鞋子都由自己做,13岁后就要开始学做针线,到结婚时穿着的一双婚鞋就是自己做的,穿在脚上的鞋子好与不好,与穿鞋者自身聪明不聪明有关。

其次,说说胜浦妇女水乡服饰的穿着习俗。

胜浦地处偏僻,离苏州20公里,与唯亭、甪直、斜塘、车坊等市镇也相去10公里,胜浦全镇无市镇,仅有几个自然村落有零星小店,胜浦一直处于原生状态。因此新中国成立前及后的相当一段时期,胜浦地区妇女服饰相沿成习、承袭流传。

胜浦妇女水乡服饰丰富多彩,情趣盎然,但老少有别,四季有分。从年龄层次上说,一般分青、中、老三个年龄阶段。

拿包头来说。女孩在13岁后开始戴包头。年轻时戴俏丽的包头,不但用白色布料接角,还为在两只下角上绣上一只花,看上去十分显眼。中年妇女一般只是戴接角包头,不会在角上绣花。年长者,就戴青一色的包头了,色调庄严,如藏青色或玄色。并全幅布料做成,不接角。到了冬天,中年人戴双层的夹包头,老年人有时还用上棉包头。在“文革”期间,将鬅鬅头剪掉,妇女们一度曾改用商店里买的各色“头巾”兜在头上代替包头,也有的剪一块花布当用头巾。丧夫后,不论年龄大小,就戴全白布的包头了,称“白包头”。白包头有两种,丧期间带的是拖地的“长白包头”,包头上还披麻布;平时就戴一般的“白包头”服考。这种“白包头”与平时的包头做法上一样。

鬅鬅头虽仅是一个发髻,但它涵盖了人们寄托、美好祝愿、祈福禳灾等吉祥寓意,其民俗意向十分丰富。鬅鬅头形似元宝,表示赅金藏银;头上插上如意头、和各色花钎等饰品,不是银质打造就是玉器琢成,意为荣华富贵、吉祥如意,银器饰品能驱毒,饰品又都是锋利如剑,能压邪。既有生活中的实用,又有精神上的慰藉,含意深刻。

鬅鬅头把心里扎的头绳很有讲究,有着一定的生活内涵和民间意象。平时一般都扎红头绳,只说明夫妻双全,祈福增寿,白头到老;丧夫后,在“五七”丧期里,以粗麻扎发,居丧服孝;“五七”过后,换上白头绳,以示守孝,要规避喜事;二半过后,去掉灵台,更换青头绳,表示脱孝。从此青灯素帐,怀念亡夫,青头绳伴至终身。此时,可参与喜庆,但在青头绳上要包上红纸,避免晦气;如遇到至亲(如父母、寄父母、叔叔伯伯等)长辈亡故,也扎白头绳以示服孝,服孝的时间视感情深浅,可长可短,很随意,丈夫健在的除去白头绳即换上红头绳;如至亲的平辈去世以扎黄头绳来寄托哀思,扎黄头绳的时间可长可短,有点为了表示对亲人的怀念,也有终身扎黄头绳的,扎黄头绳的人可参加各种喜庆活动。总之,鬅鬅头上的一根头绳有着很深的含意。

大襟衣不同层次的年龄也有不同的服饰。一般青年妇女的服饰喜欢挑选绿底粉花或是红底碎花的花色布料,红绿相间,相互迭映,鲜艳夺目,俏丽妖娆。青年妇女穿着这种大襟衣或接衫,更显出一种青春活力。中年妇女爱穿天蓝、月白、土林等清淡的单色服装,典雅协调,赏心悦目。拼接衫常常以士林布作本身,相接白色布料。中年妇女穿着体现出干净利落、气爽力足。而老年人则身着深色调服装,显得庄重淳朴,稳健深沉。到了冬季,中老年在大襟衣上外加一件大襟马甲。亡夫丧期里,穿全白布大襟衣作孝服。

襡裙,青、中年的襡裙比较短小轻巧,适合劳作时穿着;老年人的襡裙比年轻人的襡裙要略长一点,并厚实,讲究的是实惠、实用。丧夫后穿毛边(不缲边)白襡裙以示服孝。

襡裙上的褶裥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褶裥。年轻的姑娘用五彩丝线缉成,花纹也较精致俏丽,像栀子花裥等;中年妇大都要用两色丝线打裥,褶裥的花纹较为简单,像橄榄裥等;老年的更是用单色丝线缉成,花纹像有顺风裥。“百叠漪漪水皱,文铢纚纚云轻”,百叠,就是说是百褶裙,我国的百褶裙服饰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褶裥上的花纹也展示了不同时代背景与地域的服饰与审美特点,其背后承载着民族文化的内涵的深意。胜浦水乡服饰同样有着其文化含意,像年轻的栀子花裥表示纯洁美丽,中年人的橄榄裥表示大方稳重,老年的顺风裥更是表示老年平安康健,顺风顺水,没有灾祸。

绣花鞋也有讲究。青、中年一般穿扳趾头的绣花鞋,但图案花纹不同。青年妇女有“梅兰竹菊”、“凤穿牡丹”、“芙蓉仙桃”、“蝶穿梅菊”;中年妇女绣花鞋上是“三梅花”、“兰彩荷”的花样图案;新娘子婚礼上的踏糕鞋,是“扳趾头”的绣花鞋,用紫红绸作鞋帮,图案花纹有“玉堂富贵”、“福寿齐眉”;老年妇女虽也穿扳趾头,但以穿“猪拱头”居多,绣花鞋上的图案有“寿山福海”、“仙桥荷花”、“上山祝寿”、“蝙蝠双桃”、“来世称心”、“年年增福寿”等花样的绣花鞋。

绣花鞋上的图案花纹都有寓意。像年轻人的“梅兰竹菊”就是绣花鞋上绣着梅花、兰花、竹叶、菊花等图案,表示美好、平安。新娘子绣花鞋上的“福寿齐眉”,绣的芙蓉、双桃、荸荠、梅花,意为福寿双全、夫妻恩爱,举案齐眉。绣上玉兰、海棠、芙蓉、桂花,意为“玉堂富贵”。中年妇女的“三梅花”由三朵梅花组成,表示能吃苦耐劳,“兰彩荷”的花纹图样是花篮和荷花,表示洁身自好和清白做人;老年妇女穿的绣花鞋大都表示长寿,绣上双桃、藕莲、荷花、蝙蝠、榛子等图案。像素榛子与双桃,意为增寿;双桃与蝙蝠,意为“寿山福海”;仙桥与荷花,意为步入仙境;千年叶、蜻蜓和秤花组成的图案,表示“来世称心”。这些花样图案都用谐音,有吉祥之意,祝愿增寿添福和生活美好。丧夫服孝里,绣花鞋上的花需用白布包住,以表戴孝。

最后说一下胜浦水乡服饰的工艺。

胜浦妇女水乡服饰一般妇女都是自己做自己穿。妇女们每逢空闲及节前都留在家中缝制衣服,也有少数人家,特别是婚丧时,专门邀请裁缝缝制服饰。

旧时,年轻女子从小就随母亲或邻居,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开始学习各类针线活,一般到出嫁时,都能独立缝制,少数人还会自己裁剪,裁缝师傅也带徒传授。

胜浦水乡妇女服饰的制作工艺最大的特点是拼接。拼接其实在当时是无奈之举,主要受布料门幅所限的原因。旧时布料的门幅不大,市面上的布是古尺2尺2寸,折为今50公分;如果手织的土布其门幅只有古尺9寸至1尺,折为今30公分。像这样的布料门幅要做一件不拼接的衣服真是让妇女们勉为其难,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同样巧妇也做不出无料之衣。例如,做一件适中的大襟衣,用当时门幅最大的90公分面料来排料裁剪,再大的本事做不出一件完整的衣服。如将90公分的面料折叠裁剪,衣襟够了,但无衣袖;如果不将布料折叠来裁剪,衣袖有了,可前襟后襟均短缺,真正的捉襟见肘。若是用面料仅30公分的土布来排料裁剪,不论是前后襟还是衣袖均不够,甚至连衣襟下摆两侧还补两只角。所以,当时妇女发挥了其聪明才智,让拼接使其实用、装饰、美观为一体,做到“就材加工,量材为用”,成为独具特色的拼接工艺。

所谓拼接,是在服装制作中将两块或两块以上的布片连缀一片。在胜浦水乡妇女服饰中普遍用于包头、大襟衣、襡裙以及襡腰和大裆裤,巧妙地用异色布拼接,或在深色主体上镶以浅色布料拼接,或以醒目颜色的布料装饰,或用异色布点缀。采用色彩对比的方式和衬托与交错的手法达到花俏的艺术效果,既丰富了服装主体的层次又增添了情趣,体现其服饰之美。

另外,在拼接上还有其实用性。妇女们在生产劳作中衣服的肩、肘、袖等部位容易损坏和磨损,所以采用了在容易磨破的地方来进行拼接、便于更换,增加了服饰的使用年限。大襟衣将其大襟左半幅至肚脐、肩膀至肘部和袖口一段等部位用一异色布,同大襟右半幅至下半部、肘部至袖口一段本色布拼接面成的衣衫称拼接衫。拼接衫破了可以局部更换,既实用又美观。年轻妇女用两种不同花布拼接,较花俏。中年妇女用士林布和白布拼接,显得大方。老年妇女大多在用全色布来更换,因更换的地方大部分是肩部到腰部一段,故称作“掼肩头”。

包头虽小,也是拼接的,平铺其形状呈梯形,底角为30度。用黑色直贡尼(也有黑绸纱)做主体,两端用月白、浅蓝、湖蓝等颜色的两块三角形布拼接,边缘用对比性强的异色布绲边,俗称“绲线香”。老年妇女的包头则是全黑独幅,用蓝布滚边,显得庄重。还有,像一个肚兜,虽也简单,朴实无华,但工艺也很精巧。肚兜是用一块40公分见方的花布或色布制成。将上端一角剪成内弧形,沿弧形缉上一块二寸宽的单色布作外贴边,讲究的用双边绲,贴边四周绣上花纹。在弧形两角上制上两个纽襻,绾上一条红头强,套在颈上。腰间左右两角各缝上一根用布条缲成的布带,在后面绾结,固定胸前肚兜。肚兜周边绲边。

襡裙用两幅布重叠三分之一做成,上面加上一条5公分左右的布腰,其长度不过穿着者的双膝为标准,宽度做到围在腰里两后幅相交重叠20公分左右并不露后腚。裙幅一周用异色布做贴边,贴边有里贴边和外贴边两种,外贴边较为显眼,立体感强,适合年轻人穿;里贴边隐藏在反面,外面只见极细的一条绲线的细边,因边细如一根香,故称“绲线香”,显得柔和,适合中年人穿着。襡裙两侧腰部的褶裥处,有时为了花俏,用异色布拼接的。襡裙的褶裥是用彩色丝线缉成的各种纹样,像顺风裥、栀子花裥、橄榄裥和顺风吊栀子裥等,花纹精细耐看,工艺非一般。襡裙后面装有两条上窄下宽的布带,这但并非作绾结之用,纯属装饰,使襡裙飘逸并有立体感。真正的作为绾结之用的,是制在襡裙腰两端的普通的细带。一条襡裙束在腰里,与大襟衣、拼接裤相组合,显示出一种独有的韵律。

襡腰仅尺余见方,但两边用异色布对称拼接,对比性和装饰性很强,另接2寸宽的“腰”,“腰”的两边接上6寸长、2寸宽、绣有精致、艳丽图案花纹的宽带(俗称“穿腰”)。“穿腰”两边再缝制两条用红绿绒线编织的彩带,下缀流苏,煞是别致。

裤子一般用蓝底印花布作本身,玄色布拼接叉裆,另绱20公分宽的白布对折作裤腰,腰带用白布缲成两根20至30公分长的带子,缝于裤腰两侧。

绣花鞋上的工艺也极为讲究,鞋面有两爿合成,鞋头合缝处用七彩绢线锁梁使其缝合,鞋底头上另绱一块三角形的鞋尖,绱鞋时鞋尖上翘,形似船状。鞋头上两边的绣花对称,还有一种“猪拱头”鞋,鞋头较平,也不向上翘。工艺与扳趾头鞋一样,同样是锁梁,绣花,不过花的图案不同罢了。论是“扳趾头”还是“猪拱头”,鞋上的样纹图案都有寓意。

虽然其绣花的手法并不像苏绣一样以颜色渐变的技巧来制作,而是采用色彩对比的方法来处理,使不同的色彩自然、随意地结合一起,这虽有一种大红大绿的感觉,但艳而不俗,流露出一种浓浓的乡情和质朴的气息。在花样图案的构图上也是简洁、自然,虽这种绣法没有特定的章法可循,可是,在这种自由无序之中却感觉不到一丝的纷乱,反而能见到一种和谐。这就是胜浦的水乡妇女们用她们特有的审美描绘了一幅幅极具有装饰性和文化内涵的图案。

总之,胜浦水乡妇女服饰工艺在裁剪、缝制、装饰上极其讲究,在拼接、绲边、纽攀、绣花上极为巧妙,“精”、“巧”、“美”、“俏”的工艺性极为突出,充分利用服饰上的有限空间,巧妙地运用色彩对比、衬托、交错的手法,以达到显眼,花俏的艺术效果,恰到好处地特出了水乡妇女的人体美和装饰美,给人轻盈洒脱之感。其针法有繗、绗、绲、缲、缉、纽、纳、绣、绱、锁等。

繗,将两块布料合成一起,针脚还针,即第二针要退在第一针后一点再下针,依此类推;绗,针法直走,不还针;用于多层合成,像绗棉衣、绗被子;缲,缝时把布边往里卷,然后藏着针脚线,一般用于缲带子;缉,用相同的针脚密密缝,把布边包住;绲,把布条或带子沿着衣服的边缘包住,并缝制,用于绲边;纽,用打结的方法缝制;纳,用于两层以上的布合成的缝法,正面针脚细、反面针脚粗,把线藏于后面;绣,用于制花的的针法;绱,把两个部件合成;锁,两个部件的边缘用线缠住合并。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妇女服饰逐步改变,20世纪的50年代前后,妇女服饰主要为大襟衣,半长裤,襡裙,襡腰,头戴包头、脚裹卷膀和穿船形绣花鞋,到60年代,妇女服饰变化不大,进入21世纪,农村开展城市化建设,实行大开发,大动迁,农田锐减并完全消失,传统的水乡妇女服饰逐渐减少,只有少数中老年妇女仍有穿戴,而一般妇女服饰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走向即期性、随意性,款式从中式、西式发展到千姿百态的时装型,女青年结婚开始穿婚纱或套装,旗袍等。

胜浦水乡传统妇女服饰形成了民间习俗的依存性、系列性和装饰的工艺性。显示了吴地人民的创造才能。至今,在胜浦地区有不少居民还穿着水乡服饰,说明了它的实惠性、稳定性和丰富性。

2007年6月胜浦水乡妇女服饰与同胜浦山歌、胜浦宣卷同时列入苏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列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称之谓胜浦“三宝”。

 

上一篇:【民俗】寒山拾得的传说及寒山寺听钟声(苏州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双凤山歌(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