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不闲”也叫“十不歇”,是一种曲艺的表现形式,因十个人表演节目时不停歇而得名,属于北炉河独创的一种曲艺演唱形式。

“十不闲”是什么时候形成?现在已经没有办法考究了。据《陵川县志》载:“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平城镇北炉河、城关镇后川村一带就很盛行。”可见“十不闲”说唱形成的历史至少在200年以上。

“十不闲”形式是以说唱为主,并配合一定的伴舞进行表演。多在街头平地演唱,用今天的话说,属于一种“街头舞蹈。”通常是两个老人打竹板(也叫快板)说唱,用一种叫古“梨花乐谱”调演唱,八个人打花棍边舞边伴唱。

花棍也称为“鞭”,打花棍也叫“打花鞭”,据陵川县文化馆已经退休的赵喜胜老师和村里的一些老人说,“花鞭”还有另外一个作用,就是为了演唱时打场,因为演唱时看的人很多,演员就用“花鞭”打场。当地人称这种演唱为“花棍打道,定场说唱”。

赵喜胜老师还给我们说出了一个惊人的“细节”,说打花棍的人还穿一双“蛤蟆鞋”,这是一种特制的鞋,鞋上绣着花梨花,鞋底有个弹簧,演员一踩下就自动跳出一个蛤蟆,抬起脚蛤蟆就自动收回去。人们在低头看演员的蛤蟆鞋时,也自动往后退,很像平城耍龙时不撩的火球。

“十不闲”演唱起来有点象塞北腰鼓,热烈、粗狂、豪放,有激情,给人以鼓舞。


上一篇:【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徽州武术(安徽省)

下一篇:【传统技艺】砀山毛笔制作技艺(安徽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