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雅地处渭干河最下游,与举世闻名的内陆大河——塔里木河相汇合。塔里木河流量充沛,两岸湖泊密布,渭干河泄洪与此形成沼泽、湖泊及湿地。大面积的水面富养了各种鱼类,丰富的渔业资源造就了兴旺的渔猎业。在沙漠边缘地带的干旱区有一个河道如织、纵横交错、湖泊星罗、水波荡漾的庞大水域,这是世界上奇异的自然地貌。为此,沙雅县民自古有捕渔的习惯,更有以渔业赖以生存的渔户。
渔猎是先民谋食赖以生存的手段。沙雅水域广阔,渔类资源丰富。自古即有结网捕捞的习惯,从千佛洞壁画中即可证明渔业的历史久远。沙雅塔里木河南有一湖泊名叫“色米斯帕来克”译成汉语即“肥鱼“的意思。尤其盛产鱼类,沙雅人又被冠以““鱼肥 ”的称号。
  维吾尔族渔民有三不捕捞的习俗,第一是鱼类不足13公分者不捕,一旦捕获立即放生。第二是4---6月正直鱼类繁殖期不捕,即使其他时间捕捞,一旦有待产母鱼者立即放生。第三是不敬者不捕,捕捞者必须先洗净全身,虔诚祈祷,祝福真主保佑降福人间,仪式之后由渔老大率领,先抬后脚登船,口喊“诺亚方舟”护佑,然后作业。妇女禁渔。
  当地习俗敬渔,程度接近迷信,如夜梦遇鱼则为大喜征兆。如梦见母鱼则家丁兴旺,梦见公鱼将降财临福,吃鱼不割鱼头,不碎鱼身,剖腹净洗之后,以河水煮之,除少许精盐之外不放任何佐料,保持其鲜美原味。其汤清澈如粥如膏,怡人清香经久难忘。民众取鱼脊骨,串为项链,带在小孩脖颈之上以祛邪避灾,其习俗至今仍然保留。
沙雅水面所有鱼类皆为原生态鱼:如大头鱼(裂腹鱼)鳇鱼、狗头鱼、草鱼等。20世纪70年代后始引进鲤鱼、鲢鱼、草鱼、鲫鱼、武昌鱼及其他中原鱼类,大大的影响了原生鱼种的生存空间,大有原生态濒临灭绝的趋势。近年来开始启动保护措施,严禁捕捞。
  鱼为人类之美食,古今一词永恒公认,沙雅原生态鱼以其无喂养的自然生长态势,尤其是生长缓慢,故而营养特别丰富,是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的最佳美名、诨号。因塔里木河岸有一湖泊,其名称为“色米斯帕来克”,译意是“肥鱼”,渭干河绿洲上的民众乃至于南到喀什、和田,北到乌市、塔城,都称沙雅人为 “鱼肺子”。
  沙雅水域皆处于荒漠及半荒漠的胡杨林区,草甸荒野宁静而自然。阳光充沛,水肥饵丰,适合于原生态各种鱼类的繁殖生长,造就了丰厚渔业资源。古朴而勤劳的维吾尔族先民用原始的简陋的工具捕鱼,形成独特的渔业生活特色。例如:他们用原木造舟,泛荡水面,下网布阵,以求收获。其原木新造的小舟,又叫独木舟或“卡盆子”。取胡杨巨大的树干一段,直径要在70公分以上,长约3至5米,两端削平,挖空实体,构成舱,底部稍平且两头略微上扬,即成。卡盆子不分头尾,小巧玲珑,或进或退,轻便快捷是绝好的水上运送的工具。又因其为原木雕凿而成,无缝嵌接,坚固耐用,经数百年而不须修补。再如羊皮革所制的气囊,用体格健壮的三岁以上的山羊,从头部无缝剥离取皮,硝熟、剔毛,充气后将气孔扎紧。捕鱼人一手抱皮囊一手划水,即可畅游水面自由作业。
  维吾尔族渔夫的网具也十分简陋。他们用棉,毛、丝、麻等纤维线织网,(近年来,多引进尼龙线)其中的“搬网”呈四方形,边长2——4米。取柳条拧弯如弓,十字固定,绑牢四角。在十字交叉横一木杆、系一绳索,临水下网。绣网也叫诱网,在一张大网之内织就无数口小肚大的,如同口袋状的小网,布置于流水处,凡鱼儿进入小网,只进而不能钻出。用丝线(或细尼龙线)织成的粘网,宽约1.5—2.5米,长度不限,傍晚荡独木舟下网,清晨划小舟起网,大多游荡之鱼触网即被捕,故而百姓叫它粘网。……如此古老的原始渔具,如此科学而有趣的捕鱼技巧,构成了维吾尔族传统的渔业习俗。每值夏秋,湖泊水荡渔歌频唱,鱼跃人欢之声划破了宁静的旷野,绘成了一幅远古时代的渔猎画面,使今日喧嚣的现代生活中融入了回归自然的绝妙情景。
  沙雅的捕捞及敬鱼习俗,是与沙雅独特的自然环境相协调一致,沿历史长河传承下来的。有它独具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将传统渔业的原始古朴与胡杨森林的自然风光相结合,构成了返璞归真的渔樵生活,它是中华民族大文化中的瑰宝,更是维吾尔族地域文化中珍贵的遗产,同时也是旅游观光的胜境。极有宣传、保护、开发、利用的重大意义。传承这类的习俗,也一定是保护民族文化的一项壮举。


上一篇:【民间手工技艺 】苏州装裱技艺(苏州市)

下一篇:【民间文学】嫘祖养蚕传说(运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