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泉是煤铁之乡,现在人们只知道煤炭带来了巨大财富。却不知,数百年来养活这里人的,却是已很少提及的“焖炉坩埚炼铁”。本文拟对阳泉郊区炼铁历史做一考证。然本人精力所限,只能选择近便的家乡三都村,对阳泉郊区古代铁业生产做一粗浅的考证。

  大量考古发现,我国先人早在夏商就开始了“坩埚炼铜”而步入了青铜器时代。考古发现,历史上中国冶铁技术成熟而趋于完备,远远领先于世界各国。从春秋晚期开始,中国在炼铁技术上就独领风骚,特别是汉代,国家专门的冶铁作坊技艺精进,使生铁得以大量生产。使我们民族超前世界2000年,提前进入铁器时代。我国古代发明的炼铁和铁器制造技术意义极为重大。因为铁器才是广泛应用于民间的生产、生活器物。铁器是推动文明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但是至今考古还未发现“坩埚炼铁”的历史遗存。现代学者推论:中国的“坩埚炼铁”是从“坩埚炼铜”延续而来。这样的分析似乎也符合科学推论。然而,至今考古化验都未发现“坩埚炼铜”和“坩埚炼铁”的半丝联系。

  中国坩埚炼铁的应用虽早,却是一部失去记载的历史。

  阳泉郊区坩埚炼铁的遗存

  三都村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平定州北乡最大的古村。辽金朝实行都甲制,三都村为平定州安平乡(北乡)三贤都。领三都村、荫营村、燕龛村、中左(佐)村、杨树沟、东垴村、河底镇(北乡集市在三都。清同治元年(1862),三都集市经营亏空,州府判定三都补齐亏空,永不为集,交由河底主办。后河底村逐步发展为镇)、苇泊村、三川(泉)村、千亩坪、三交(郊)村、落菇堰等十二个行政村,近四十多个自然村,达千年之久。今全部属阳泉郊区管辖。由于地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这里朝朝代代从事着与煤铁有关的工商业。从上述大部分村落可找到炼铁的大量历史遗存。

  埚??和坯樑管

  和周围村庄一样,三都村遍地都是村人称为“埚尸口”(尸口du,人体的臀部,这里指炼铁坩埚的底部)和“坯樑管”(炼铁坩埚的上部)的物品。家家户户都用它盖房砌墙。修房建屋开挖地基,都得挖下数尺深的“渣片”(坯樑管的碎片)才能坐实根基。这就是当地“焖炉坩埚炼铁”的遗存。

  三都村炼铁渣山

  焖炉坩埚炼铁是我国古代的重大发明,是一种简便有效的炼铁术。先是将坩泥碾碎,和水后以脚踩成坩泥,抟坩泥捏成一米五高,二十公分粗的坩埚,晾干。装八十斤铁矿石,(坩埚上部的“坯樑管”只要不破,可数次重复使用)。由把头(焖炉技工)亲自排放在“焖炉”炉膛内,炉膛一次能排放近百根坩埚。用四尺煤(丈八煤热量不够,无法使用)高温烧炼连续四天。出膛成为二十公分粗,四十五公分长的海绵生铁(多孔、有杂质)。后再转为“炒铁炉”二次炉炼,炒铁炉的燃料,必须是树根(煤炭无法将生铁熔化),不停地扇贁(bai风箱)使生铁熔化。生铁熔化后通过炉头(炒铁技工)分流(铁和杂质),二炉头从炉膛内夹出,由铁工锻打而成为熟铁。此项炼铁技术在三都村运用达数百年之久。至今三都村还有坩埚炼铁和炒铁炉的遗存废品堆积如山,达千万吨之多。囊时都是手工作坊,能有如此海量的遗存,不达五六百年难以想象。

  查阅光绪八年(1882)《平定州志》在《物产》项下赫然有冶铁记载:“铁产州北(平定州北乡,今阳泉郊区)诸山中,居民冶铁为生。凡日用器具,远货他方,甚利便之”。平定州北乡地瘦民穷,正是这坩埚炼铁、炒铁、打铁、采煤造就了这里的人俱是“亦工亦农”的别致历史传统。只是太行山悬崖峭壁的交通,廉价煤炭和运输沉重,未能成为当地晋商对外贸易的物品。而铁器的稀缺和价值及运输便利,使其成为晋商对外贸易的首选。

  囊时,平定州安平乡三都村的工商业字号有数十家之多,大多是以经营铁器为主。如三都史氏<两义号>,在蒙古、俄罗斯都有商号。每年家族的男人们于二月初二日动身,驱赶数十只骆驼到口外经商,驮走的都是本地产的铁器产品。腊月才能返回家乡。

  乾隆年间,三都史氏<恒义号>在京城经营铁器买卖做大。朝廷内阁首席大学士、军机大臣和珅强迫与其合股经营铁器贸易。嘉庆亲政,赐死和珅。恒义号的资金被朝廷扣押。后朝廷查清,通知恒义号领回资金,嘉庆四年(1799)秋,从京城发回退还金银的镖驮,堆满了整个七间“戚位”(接待宾客的南房)。

  中国北方山区,道路崎岖,多是石块砌路。车轮轮钉轮辋磨损极快。数百里就得更换。三都史氏<义和公>主要是制造轮毂轮辋轮钉。由于特殊的配比和锻制火候工艺,义和公的产品能达数千里而依然完好。所以,远至西安、甘肃、宁夏的商客,年年都不远万里,长途跋涉来三都村签约经销。全国各地随后也都竞相经销。买卖火爆,成为大清朝的国优产品。

  三都史氏<同合公>也是一家焖炉炼铁、生铁铸造、熟铁锻造的晋商。由于产量需求大,又委托南峪村(今关家峪)张家一同为朝廷铸造炮弹。在1860年的鸦片战争中,山西巡抚杨国珍为抬炮方便移动和快速进攻,将抬炮身尺寸改小,重量改轻。导致同合公制造的炮弹无法装入炮镗发射,将同合公人下了省城大狱。同合公史凤德(晋府副官)连夜从省城步行返回,一夜狂奔260里,脚底板血肉模糊,取回图纸官司胜诉。此案曾在省城太原轰动一时。

  道光七年碑照

  三都村寿圣寺南殿西墙现存碑石,记载了道光七年(1827),阳泉郊区囊时的铁业盛况:

  三贤都乡地牌头各村等,因州主恒大老爷命修补榆关大坡,差饬我都下等村办理。我等村会议查明,旧来成规所出办亻系,惟在铁器柴碳等数物而已外。此至石块一物,州境临近处无地不有,取用甚便。我等村离城遥远,转运维艰,是以历来并未办过石块。本年又五月十二日,为此尊奉州主差传到案,蒙恩堂讯。我等村据情禀明,所以难办石块情由。蒙恩批准:禀词尚属有因,姑准免办等言俞。都下等村尊奉恩批,不敢遗忘,谨勒石以存不朽乡张梓宁地史和登道光七年又五月吉日立据文献、碑记和遗存判断:平定北乡的铁业基地是三贤都诸村,最大集中地当是三都村无疑。

  阳泉郊区坩埚炼铁传入山东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材料史研究所著名学者刘培峰先生、李延祥先生、潜伟先生在《自然科学史研究》第33卷第2期(2014年)发表的:《从文献记载追溯坩埚炼铁的源流》对坩埚炼铁有了最新的研究成果:

  孙廷铨(康熙二年(1663)秘书院大学士,一年后告病还乡)在康熙三年,撰写了家乡山东博山县颜神镇的方志——《颜山杂记》。是目前可见古文献中最早记载坩埚炼铁技术的著作。

  乾隆十八年(1753)的《博山县志》中记载“考石可作铁,其始,乡之人不知也。康熙二年,孙文定公(孙廷铨)召山右(山西古称山右)人至此,乃得熔铸之法。”当地人之前并不会炼铁,是孙廷铨于康熙二年从山西引入了这项技术。成书于咸丰九年(1859)的《青州府志》等上述三篇文献相互佐证,可以印证康熙二年坩埚炼铁技术从山西传入山东博山的史实。

  坩埚炼铁技术大体分为两个类型,即一步法和两步法。一步法是在坩埚中一次性从铁矿石中还原出较为纯净的铁。两步法则需要进行两次冶炼,在不同的炉和坩埚中完成从矿石到铁的炼铁过程。从传统工艺来看,一步法和两步法的分辨还体现在地域分布上,一步法主要集中在晋东南(今山西晋城市和长治市),两步法则以山西阳泉郊区为主要集中地。而康熙二年从山西传入山东博山的是两步法的坩埚炼铁技术。由此推断,很可能是阳泉郊区的工匠把坩埚炼铁技术传入了山东博山。

  阳泉郊区坩埚炼铁传入东北

  《从文献记载追溯坩埚炼铁的源流》研究表明,坩埚炼铁技术在东北地区也有很长的历史,近代学者调查,东北地区冶铁技术主要集中在本溪地区。本溪地区的冶铁技术是典型的两步法,先用坩埚冶炼出渣、铁混合物,再用竖炉熔炼出较纯净的生铁。通过将技术分析与民间记忆相结合可以判断其来源,因为清前期的山西和山东都有这种两步法坩埚炼铁技术,但是山东博山的两步法全用坩埚,而阳泉郊区的两步法在第二步可以用坩埚也可以用竖炉,所以,本溪地区的坩埚炼铁技术应该也是从山西阳泉郊区传入的。

  三都村本溪湖捐款碑记

  清代,不仅山西铁器大量输入东北地区成为当地铁器的一个主要来源,而且山西阳泉郊区的冶铁工匠也把坩埚炼铁技术带入当地。本溪湖畔(今本溪市)慈航寺道光七年(1827)的碑刻记载:“凡我溪湖,铁矿、煤窑,利益无穷。”该碑文末有:“山西太原府盂县清城村张聚武施正中黄锻帐幔一联,银十四两。”这说明当地的冶铁与山西人有紧密的联系,而且碑中所提及的盂县清城也正好属于现在的阳泉郊区近邻。在阳泉郊区也有多通碑刻反映两地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如现存阳泉郊区冶铁集中地,荫营镇三都村寿圣寺的嘉庆九年(1804)《募化碑记》中就有:“本溪湖张凤鸣施银二十两,张添富施银三十两。”道光十四年(1834年)三都村重修藏山大王庙《布施总录》碑载:本溪湖施银三百五十一两。辽宁本溪,一次能为远隔数千里的三都村捐款折现在人民币十多万元,两地如此交往和关系密切,本身就是最好的说明:以本溪地区为代表的东北冶铁是山西阳泉郊区传入的。

  1872年前后,德国地理学家,地质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von1833~1905)两次来山西平定考察地质,发表《中国》一书,宣称山西省的煤炭储量,可供全世界使用2000年,引发世界列强的垂涎和掠夺。因而导致了平定州最先发起的伟大的救亡图存的山西保矿运动。他在平定州北乡考察时,还发现了铁矿石储量和详细了解了焖炉坩埚炼铁技术。后来他在东北考察时论证:本溪的炼铁术是传承了晋省平定州北乡的炼铁术。

  保矿民族英雄张士林先生(今阳泉郊区官沟人)的遗作《石艾乙巳御英保矿纪闻》载:“夷则天清,都报,慝(te)之徒突窜州之北圈山,持铁脉橥(zhu)识:大英帝国福公司苗铁…道德,州禀上宪阻之,尊斥慝人,不日罢(xing)。”这段话的意思是:(1906年)七月初六,三贤都来报,英国人在三贤都强占铁矿矿山。到处插上了“大英帝国福公司苗铁”的木桩。七月初七,州尊上报省府阻止,并训斥了英洋人。没几天,英国人才软下来,停止了霸矿行为。

  张士林先生的商铺,从内蒙到河北,远至东三省。主要经营的也是当地的农具和生活铁器。正是依靠这些铁货的经营,张士林先生重整祖上潦倒的家业而富甲一方。张士林先生的商业贸易,支持了上述山西阳泉郊区和东北铁业交往历史的论点。

  由于阳泉域内得天独厚的煤铁资源和采煤炼铁历史和技术,山西保晋公司1919年在阳泉郊区平坦垴村东南,创办保晋铁厂。保晋铁厂是与汉阳铁厂、本溪铁厂为中国最早采用近代技术冶铁的三大基地之一。本溪炼铁技术又是在大清嘉庆年间由平定人传授,至此完全可以说:对中华民族近代钢铁工业的贡献,阳泉人居功至伟!

  三都史崇英先生(1927—2012阳泉钢铁厂车间主任),自家字号是<新太广>,也是晋商大家。由于受三都炼铁制铁的耳熏目染,初到保晋铁厂,就靠熟练的坩泥堵炉眼技术而一鸣惊人。1957年根据多年炼铁经验,发明了高炉炼铁以石灰代青石的捷径,使铁水熔化时间大幅缩短,出铁率大幅提高。1958年全国推广运用,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59年受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接见和国宴宴请。

  据学者李秀利先生考,1930年蒋冯阎大战,阎冯战败,二十九军一部退阳泉东营盘驻扎。二十九军属西北军,当年冯玉祥部队扩充快,枪支不足,就为士兵配发了大刀。

  在阳泉驻扎期间,全部改配了保晋铁厂生产的长柄、宽刃、刀尖倾斜的镔铁大刀。镔铁是一种带花纹的铁,刀刃极其锋利,十分利于劈杀,有“吹毛透风”之誉。二十九军还聘请了一批武术高手,其中就有平定州义井村的吕姓武师,设计了一套“刀刃朝己,遇敌刀背磕开敌刺刀,刀刃迅速抹敌脖子”的适合对付敌人刺刀的刀术,让部队勤学苦练。


上一篇:【传统技艺】镶嵌(嵌瓷)((汕头市)传承人:许少鹏

下一篇:【传统技艺】土家族竹雕(湖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