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上鹞灯(苏州市)
2018-04-24 16:10
‘上鹞灯’在我们当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一般大家都认为是从元末明初的‘牵高灯’演化而来。”碧溪新区管委会教育文体科科长徐新军介绍了“上鹞灯”的由来,据说当时从大年初一到正月二十,当地老百姓都会在屋前竖起一根竹杆,每当夜幕降临时在竹杆上牵起几盏或十几盏灯笼,这就是所谓的“牵高灯”。大家都认为只要将灯牵得越多、越高,那生活一定会越来越红火,家人也会太平安康。因而就出现了“牵高灯”杆子越竖越高,灯笼盏数越牵越多的情况。后来一个游方和尚看到这里既有放鹞子、又有牵高灯,就建议当地人将灯笼系在鹞子上。经过试验,鹞子上天后灯笼也能跟着上天,从此“上鹞灯”就代替了“牵高灯”。
“正月十五闹元宵,大人小孩兴致高。天上放鹞灯,地上舞龙灯,家家户户挂彩灯。”说的就是当地老百姓过元宵节的欢乐场面。同时,“上鹞灯”也渐渐成为了百姓们相互比赛的项目,鹞子的大小和精美程度、放飞的高低、鹞灯的多少及挂灯的时间长短、鹞琴声音的悦耳与否,都是评比的标准。“黄昏时分,鹞子放飞上天,鹞线上挂着鹞灯,少的30盏,多的在60盏以上,好似一条条火龙在空中游动,十分壮观。”徐新军表示,上鹞灯作为一种习俗扎根于民间,在百姓传承中得到发展,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后,人们的生活环境、娱乐方式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上鹞灯”这一民间文化活动对大众来说渐渐失去了吸引力,只有一部分人钟情于它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价值,仍在坚持传承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