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坠子是河南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它因主要乐器坠子而得名。它的来源基本上被认为是,由河南的一种民间说唱“莺歌柳书”和“道情书”相结合而发展形成的。“莺歌柳书”是河南民间的一种地方小调,基本上是男生唱。自20世纪20年代以后便很少有人唱了。“道情书”也是一种民间小调。常常是一个人手打渔鼓而唱。这种渔鼓是用小圆铁桶,上面蒙一张鱼皮而制成。在人们的自娱自乐过程中,将这两种民间小调相互融合,于是形成了最初的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这种民间的曲艺形式,从20世纪初产生到现在,才不过有近百年的历史。它的主要乐器起初只有一把三弦,一个人自弹自唱。有时候,另有一人手执简板敲打着,随时与弹唱的人和腔。例如:演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一类的爱情故事,据前辈艺人讲,就是唱一种小调曲子,翻来复去地歌唱,听起来也非常动人、亲切,所以人们用“莺歌柳书”来形容它的曲调优美悦耳。据前辈艺人讲,旧时每逢新年节日,城乡集镇都有演唱的。“莺歌柳书”的演唱者都是农村的劳动群众,他们在农闲的时候,学唱几个短曲,准备在年节时演唱。

自从20世纪初,许多被生活所困的农民,来到城市谋生,用他们在农村所学的小曲卖唱,维持生存,从此“莺歌柳书”也就在社会上出现了。以唱腔而论,它竞争不过鼓曲,以唱词的丰富而言,它也竞争不过鼓词。这些以演唱“莺歌柳书”谋生的艺人,为了使自己能够生存,于是便和“道情书”结合了。他们首先吸收了“道情书”中的渔鼓、筒板,把原有的三弦改造为两弦,加上单钹,一共是四种乐器演奏,应用在“莺歌柳书”的演唱中。那种哼哼的小调,也加入了“道情书”中的腔调,这在实际上,已不是原来的“莺歌柳书”了,它在本质上已经有了大的变化。

“道情书”本是由南方传入的一种小调,当时,在北方并不受欢迎,于是便与“莺歌柳书”相结合,吸收了两根弦,配合渔鼓去唱。两根弦在“道情书”中的作用是用来坠音的,所以“道情书”又名“渔鼓坠”。“莺歌柳书”和“道情书”的乐器相同,腔调近似,于是就结合成为一种新曲艺形式,它去掉了渔鼓,留下了坠音的两根弦作为主要乐器。这也是两根弦称之为——坠子的原因。同时,单钹、简板用作辅助乐器。所以老百姓也称它为坠子书。

自从坠子书兴起之后,“莺歌柳书”和“道情书”日渐没落,渐渐地在河南已见不到这两种曲艺形式了。


上一篇:【曲艺】徐楼坠子书(濮阳市)

下一篇:【曲艺】琴书(濮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