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蜡法指用容易熔化的材料,比如用黄蜡(蜂蜡)、动物油(牛油)等制成所铸器物的蜡模。用细泥浆在蜡模表面浇淋一遍,使蜡模表面形成一层泥壳。然后在泥壳表面涂上耐火材料,待其慢慢硬化就做成了铸型。最后再用高温烘烤此型模,使蜡油不耐高温熔化流出铸型,从而形成空的型腔,趁其型腔是高温状态,再向型腔内浇铸铜液,凝固冷却后出器。失蜡法也称熔模法。这样制得的器物无范痕,光洁精密。

从我国考古发掘情况上来看,最早使用失蜡法的铸件是1978年5月河南省淅川楚王子午墓所出土的青铜禁。该禁四周围着龙,纹饰结构复杂的框边是用失蜡法铸造的框边立体的错综结构的内部支条,尚可见蜡条支撑的浇铸痕迹。王子午即楚王的令尹子庚。这件令尹王子午墓的禁已经把失蜡铸造的技巧发挥得相当纯熟完美,已能成功地铸造出最复杂的器件。

其实失蜡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见于文献的记载比较晚。有关熔模法的最早记载是宋人王溥《唐会要·卷八十九·泉货》引郑虔《会粹》中的说法:唐初铸开元通宝,(欧阳)询初进呈“”,自文德皇后在“样”上掐一甲迹,因此钱上留有掐痕。“”是蜡的古写,“样”其实就是蜡模。但有些文献中对此也有不同看法,认为钱上所留的痕迹是凸痕。宋代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中最早叙述了失蜡法的工艺过程。明代的宋濂等人所撰写的《元史·卷八十五·百官志第三十五·百官一》还有“出蜡局提举司”,即有专司铜器铸造的部门。明宋应星《天工开物》详细记载了万钧钟的失蜡铸造工艺并载有蜡料配方。

上一篇:【传统舞蹈】扁担偶(濮阳市)

下一篇:【传统舞蹈】二鬼抱跌(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