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北山歌“的起源大约为明代,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岳北地区大姓之一的李姓鼻祖—大贤公落户衡山岳北,大贤公乃进士出身,通晓音律,因不满朝廷腐败,甘愿过着耕读自娱的隐居生活,为渲泻心中感慨,常常自编词曲唱之。后慢慢被人们争相仿效,这样就逐步演变成了“岳北山歌”。大革命时期,“岳北山歌”曾成为岳北农工会与反动阶级斗争的武器,毛泽东同志在考察农民运动时,对岳北山歌作出了高度的评价。

  “岳北山歌”是衡山境内现存较为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于衡山岳北及周边地区,其高亢优美的音乐旋律、简约风趣的演唱形式,充分体现了山歌艺人的睿智、诙谐和豪爽的性格。特别是演唱时全用地方方言,更是圆润甜美,独具特色,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其音调结构呈如下特点,1、岳北方言自然咬字、音韵阴平、阳平、上声、去声是岳北山歌音调的最大特点,2、主音大多以“6”、“2”为主,采用了民族典型的羽、商调式,3、节奏形式有快板、慢板、自由板,加上其方言中“咿哟咿哟”“哟喂”等衬词的衬托,表现力更加丰富。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省已故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何纪光先生就曾多次前来岳北地区采风,并虚心向当地山歌老艺人学习求教高音假唱的发声方法,致使他后来创作出《挑担茶叶上北京》、《洞庭渔米乡》等诸多久唱不衰的经典歌曲。

“岳北山歌”由于形成于民间,充分体现出她那朴实无华艺术个性,其音调高亢、高音假唱的演唱风格和优美动听的音乐旋律更是让人陶醉,尤如一道原汁原味的农家土菜让人回味无穷,她的艺术特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旋律高亢优美

“岳北山歌”的旋律风格独特,高亢悠扬、高音假唱、自由发挥、每个音符象泉鸣幽谷一样流淌出原始的风韵,没有磅礴的管弦伴奏,更没有铿锵的鼓点节奏,山歌一开始就直奔主题;高亢、优美、自由、纯正,如:“我放开喉咙打山歌,千山回应万山和。。。。。。”真正地体现出了那种千山回应万山和的三维效果,让人从听觉上感觉到仿佛置身于层峦幽境、山谷泉旁,那里有茂林修竹,那里有流水潺潺,顿使人心旷神怡,忘忧涤虑。

表演朴实无华

细品“岳北山歌”,会使人不自觉地被带入一种情境,脑海中自然而然地浮现出一幅幅美伦美奂的画图,画图中有“车水的、插秧的、纺棉花的、放牛的、读书的”等场景,他们相互联系,相互衬托,相晖交映,简直就是一幅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百态的水墨画。

2006年,“岳北山歌”得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以及主管领导的高度重视,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07年将岳北山歌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岳北山歌”以原生态音乐形式在“衡阳市群文音乐大赛”中被选定为代表衡阳市参加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节目之一,2009年10月,在湖南省第三届艺术节中,“岳北山歌”获得演出金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奖。2010年5月,“岳

北山歌”参加全国第九届艺术节。获得第十五届“群星奖”大奖,11月,“岳北山歌”参加湖南省首届农民文艺会演,获得了“金穗奖”殊荣,可说是一次又一次地得到了专家评委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2011年5月,国家领导人贺国强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来衡山进行考察,观看了“岳北山歌”后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鼓励。


上一篇:【传统技艺】太仓肉松制作技艺(苏州市)

下一篇:【传统技艺】苏帮菜制作技艺(木渎石家鲃肺汤制作技艺)(苏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