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是流传于浏阳地区的一种独具风韵的祭祀古乐,专用于孔子祭祀礼式,其音乐类似于宫廷御乐,其乐律、器乐配置源于古《韶乐》。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浏阳知县聘请邱之(号谷士)组建浏阳文庙礼乐局,创制了一整套独具风韵的祭祀古乐和古乐器,史称“浏阳古乐”,用于每年的祭祀孔子的仪式。光绪乙巳年(1905年)演奏乐舞队伍增至二百多人,规模庞大,气势壮观,在全国以至海外颇具影响,传艺之士足迹遍布全国,乃至东南亚和台湾地区流传甚广。民国末期逐渐衰退,礼乐局人数呈递减直至消失,如今通晓浏阳古乐之士寥寥无几。

浏阳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礼俗文化和浓烈的民族精神相结合的特殊地方。浏阳文庙祭孔乐的音乐源于古《韶乐》,是在远古流传的韶乐基础上,加以修正充实成为具有浏阳特色的古乐,故又称“浏阳古乐”。乐有“八音”,用匏、土、革、木、石、金、丝、竹等八种原材料制成,有匏埙、土埙、革鼓、柷、敔(木属)、石罄、编钟(金属)、琴瑟、箫笛等乐器,通过打击、吹弹调和音阶汇合演奏,其音律雅淡,静穆温和,令世人回味无穷。清朝道光年间,恢复一年三奏,即农历每年二月上旬和八月上旬丁日,及八月廿七日孔子生日,谓之春、秋、诞日祀孔用乐。

浏阳文庙祭祀古乐、舞共六章:(1)迎神昭和之章;(2)初献和之章;(3)亚献熙和之章;(4)终献渊和之章;(5)撤馔昌和之章;(6)送神德和之章。另《风雅十二诗谱》:《呦呦鹿鸣》、《四牡》、《皇皇者华》、《鱼丽于》、《南有嘉鱼》、《南山有台》、《关睢》、《葛之覃兮》、《采采卷耳》、《维鹊有巢》、《采蘩》、《采》。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是融乐、歌、舞、礼于一炉的大型祀孔音乐,乐、舞演奏独具风格,64个人演舞,气势宏大壮观,演奏 “八音”齐备,其中金属乐器有镛钟1个、特钟1个、编钟24个,木属乐器有各1个,石属乐器有特罄1个、编罄24个,土属乐器有瓷埙2个,革属乐器有  (wen)鼓1个、应鼓1个、搏附2个、鼗鼓1个,匏属乐器有匏埙2个,丝属乐器有七弦琴6张、瑟2张,竹属乐器有凤箫2只,洞箫6只、龙笛6只、笙2个、4个,全套乐器共约百件。并有翟、、干、戚各32个舞器。演奏乐章调和配器,没有指挥,只设有麾幡2幅,升麾起乐,降麾止乐,并有旌2幅,为引舞之器。

与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有关的专著有:由创始人邱之17811849编著的《律音汇考》,八卷共十多万字;《丁祭礼乐备考》;刘人熙著《琴旨申丘》;刘伯远《兴复国乐问题》。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的基本特征有:

一、融乐、舞、礼、歌于一体,多重文化艺术相结合形成一个整体。演奏时没有指挥,乐舞生全靠平时练习娴熟,只听赞礼者立歌为据,看升龙幡动起乐,降龙幡动止乐。而器乐中为起乐、为止乐。按照特定的程序演奏和舞蹈。

二、标准校乐器风箫的订正。因受司马迁《律数篇》影响,自汉以后凤箫律管错列,演奏音不和谐,邱之察觉了此问题,经过多次实践,发现凤箫律吕管错列,系误传,唯权威意见是崇。而邱之正律吕管,重新排合,再配曲吹奏即和谐了。此箫还可旋宫转调,解决了要另用十二只律管定调的困难。光绪帝在位期间时任湖南训导龚绶称邱之著《律音汇考》为“驳难汉儒”。

三、古乐传下来的八类古乐器已无匏器,古制匏乐“竽”是以匏托竹管,但后均以木代匏,则八音缺乏匏的雍和之音,邱之自种小葫芦取瓤晒干,制成匏损补齐八音。

四、修改、丰富乐曲。邱之将原有一腔一声,一字四拍的呆板曲谱改为一板三眼并用了切分、附点延长及旋转律加花等手法,丰富了曲谱内容,乐音更悦耳动听。同时采用民间“工尺谱”记录了乐曲,为古乐走向民间开方便之门,此曲谱流传全国乃至日本和东南亚各地。

五、浏阳文庙祭孔古乐在律制原则下,邱之以管音定弦音,分别以十四个不同音高调式,如慢一、二、四、六弦各一微的羽调,既不是同样慢一、二、四、六弦各一微的清羽调。因同样在七弦上紧弦或慢弦与紧慢互相变动,同是以某一弦为宫调,但其音不同,对于弦上的音高,同于一般琴谱的定音法,只具备许多彼此名称不同的调式,而无绝对音高的分别,这是邱氏七弦琴定音法又一特点。

根据浏阳文庙祭孔古乐的基本特征所表现的艺术形式,在中国古乐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其重要价值有:

一、音乐艺术的进步。浏阳文庙祭孔音乐中克服了以往呆板枯燥的祭礼乐章,进行了较大的改编,将古律谱译成声字谱,对歌腔进行了再创作,配上乐器奏出节章,悦耳动听,打破十二律管风箫定音的传统方式,纠正了律吕管混杂错位排置,形成了以二十四管风箫定音的乐制;同时在古乐制过程中完善了八音齐全的古乐体系,使乐器合奏和谐生动。实践证明邱之研制的浏阳古乐是中国音乐史上的伟大创举,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古乐,成为中国古乐向新乐发展的桥梁。日本著名音乐理论家度边志雄在所著的《中国音乐史》中说到:“从事现代音乐工作者不读《律音汇考》实为憾事!”其所著《中国音乐史》中多处引用《律音汇考》中的章节。

二、现实意义:

1、浏阳文庙祭孔古乐的乐章曲谱对古代祭祀乐歌有着渊源关系,是古代祭祀音乐的升华,带有深厚的宫庭音乐特色。浏阳祭孔古乐的发掘、发展、抢救、保护已经刻不容缓,无论是对音乐艺术,人们生活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对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文艺生活,提升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起着促进作用,让人们在重温浏阳古乐风采中感受到我国古文化音乐的博大精深,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美的境界,美的享受。

2、浏阳文庙现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重新利用文庙恢复浏阳祭祀古乐及古乐舞的表演,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文物景点的内涵,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重要推动的作用。

3、考察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无论是它的创作主体、活动参与的主体,还是乐舞的表演程序、主旨、内涵,都刻下了主流社会的特征和烙印,它不是一种土生土长的自生自灭的民间文化活动。而是通过政府组织的大型祭孔古乐活动,且有明显的政治倾向和文化倾向,尤其是乐舞的音律和韵律,明显的属于宫廷乐舞的一种艺术样式。因此,除具有音乐、舞蹈艺术研究价值外,同时有极深的社会政治、人文历史和儒家文化的研究价值。

浏阳文庙祭孔古乐濒危表现有两个方面:

1、文化载体的变化。自礼乐局创办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浏阳古乐后,历经近二百多年的演变。解放后礼乐局不复存在,古乐演奏组织已失去了赖以生存发展的平台,但演奏场所保护完好,浏阳孔庙经过修葺已成为江南地区具有典型代表性建筑,独具特色,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一些颇具造诣的乐师、舞生因年事已高绝大部分相继谢世,其演奏技艺难以得到传承。目前,通晓该项目的仅有邱少球(77岁)、刘百祥(76岁)少数人,古乐的传承岌岌可危,发掘、开发、利用浏阳古乐的工作已刻不容缓。

对浏阳文庙祭孔古乐的保护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祭祀古乐:通过礼乐祭祀活动这种载体,反映出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丰富内容。

2、祭孔音乐演奏中的各种乐器、道具。

3、演礼中舞蹈。

4、古乐伴奏音乐及乐章。

5、祭祀礼乐中的儒家文化思想和其他文化内涵。

6、古乐文化研究和祭祀活动的场所——浏阳文庙、礼乐局。

7、从事古乐演奏活动的传承人。

近年来,浏阳市政府非常重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对浏阳文庙祭孔古乐的保护,建立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作出近期和远期的古乐开发利用的规划;实施监督管理机制,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组织专业人士根据古乐资料进行祭祀演奏编排的培训,让古乐研究更加深入,得到社会认可和传承下去;建立传承培训机制,保障传承人生活补助,让专家学者、舞生、乐师互动互补,提高技艺;实行招商引资办法,打造古乐旅游文化产业,让浏阳古乐发扬光大;每年由政府加大力度,下拨专款经费进行古乐研究及文物建筑的维修;由上级有关部门协调支持和政府投入重新制造祭祀乐器和培训定期举行祭祀活动。2004年请乐师、舞生回忆演奏场景,并进行记录,收集原始资料,同时对浏阳古乐的器具、道具进行资料收集,为以后复原制作提供资料。2005年,由文化局牵头针对近年来关于古乐的资料进行整理,重新编著了《浏阳文庙祭孔音乐》、《浏阳文庙祭孔舞蹈》一书。


上一篇:【民间音乐】新疆花儿(乌鲁木齐)

下一篇:【民间音乐】柯尔克孜族库姆孜艺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