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肇始于民间文化,发展于各绿洲城邦国宫廷及都府官邸,经过整合发展,形成了多样性、综合性、完整性、即兴性、大众性的艺术风格,并成为维吾尔族的杰出表现形式。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优秀的古典音乐,即大型古典音乐套曲的称谓。它是维吾尔人民创作出来的一部巨大的音乐财富,素有“东方音乐明珠”之誉称。

在现代维吾尔语中,木卡姆除大型套曲意思外,还具有法则、规范、曲调等多种含义,它由十二部木卡姆组成,每一部又由大乃格曼(大曲naqma)、达斯坦(叙事诗dastan)和麦西热甫(民间歌舞maxrap)三大部分组成,含歌、乐曲20至30首,长度2小时左右。全部演唱完十二木卡姆需20多个小时。木卡姆体裁多样,节奏错综复杂,曲调极为丰富。生动的音乐形象音乐语言,深沉缓慢的古典叙诵歌曲,热烈欢快的民间舞蹈音乐,流畅优美的叙事组歌,在艺术成就上是无与伦比的。《十二木卡姆》,是维吾尔音乐的脊梁,是打开维吾尔族文化的金钥匙,是中国、印度、希腊和伊斯兰古典音乐精华的融合体。

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

十二木卡姆音乐历史非常悠久,它继承和发扬了古代西域音乐中的《龟兹乐》、《疏勒乐》、《高昌乐》、《伊州乐》、《于田乐》等音乐传统,以汉唐时期已形成了完备的艺术形式,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公元十六世纪,由叶尔羌汗国阿曼尼萨汗王后组织音乐家们,将民间流传的十二木卡姆音乐进行了系统的规范,使木卡姆音乐更加完整地保留下来。

现存在木卡姆音乐有多种不同风格的类型,其中有喀什木卡姆、多郎木卡姆、哈密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伊犁木卡姆等。其中的喀什木卡姆形式最完备,更具代表,而且在天山南北广为流传。喀什木卡姆共有十套,因此人们习惯称之为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十二木卡姆

十二木卡姆的源流,从时代和地域因素上讲主要有两点,一是由古代流传下来的传统音乐的基础上发展成的套曲和歌曲;二是地方音乐,即库车、喀什、吐鲁番、哈密和和田音乐以及刀郎音乐。这种时代和地域因素相互交织渗透,浑然一体,形成产生于维吾尔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民族特征、道德观念及其心理素质的民族调式特点。这种特点则是通过独特的音乐形式、演奏方法以及独特的演奏乐器加以体现的。早在在维吾尔族祖先从事渔猎、畜牧生活时期就产生了在旷野、山间、草地即兴抒发感情的歌曲,后来经不断融和、衍变,到公元12世纪,发展形成了博雅婉组曲,这就是木卡姆的雏形。“木卡姆”正式纳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是与一位伟大的维吾尔族女性--阿曼尼萨(公元1533-1567年)密不可分的。1547年,酷爱音乐和诗歌的阿曼尼萨,成为以新疆莎车为国都的叶尔羌汗国的王后。

而国王阿不都·热西提汗是一个学问渊博、雷厉风行的可汗。他是诗人,是乐师;他熟识波斯文、突厥文诗歌,懂得希腊音乐(毛拉·穆萨《安宁史》)。他在位的年代(1533-1570年),由他主持重新扩建了喀什噶尔皇家伊斯兰经文学院(即汗勒克买德力斯),还将喀喇汗王朝著名大诗人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陵墓由吐曼河边迁葬于喀什噶尔城南的皇族陵园(即阿勒吞鲁克),因为旧坟受到洪水威胁。他是一个热爱古今中外文化艺术的统治者;在治理政务之余,他的兴趣更多地偏重于文化艺术的发展,就很可以理解;而他与虽出身寒微却同样精于维吾尔文化艺术的阿曼尼萨汗结合,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上一篇:【民间文学】西王母神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 国家级)

下一篇:【民间音乐】十二木卡姆(吐鲁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