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遥的牛肉太谷饼,

清徐的葡萄甜抿抿,

阳泉煤炭有名声呀,

平定的砂锅亮晶晶。

这首山西民歌《夸土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唱遍三晋大地,唱红大江南北,深受全国人民的喜爱。从这首优美的民歌里,人们了解到山西的物产之丰富,了解到山西是一个好地方。如今,歌词里唱到的一些名胜和土特产,许多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和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受世人瞩目。而那“亮晶晶”的平定砂锅又怎样了呢?几十年过去了,我们已听不到叫卖砂锅而敲打出的清脆响声,看不到推着小车,满载砂锅走街串巷小贩们的身影……

久远之历史

平定久为砂器之乡,“耕陶为业”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平定砂锅在唐朝时已成为当地手工业与商业的大宗。到了宋朝,平定窑的砂货已经很有名气,并已广泛应用于民间。在明朝,平定窑的砂货已是闻名遐迩,可以和江苏宜兴、福建德化、广东石湾等地的产品媲美。至清朝,平定砂锅更是名声远扬。相传,康熙皇帝有恙,太医把脉开方,并特别叮嘱要用山西平定的砂壶煎药。可当时宫中没有,康熙只好命人星夜赶到平定采买砂壶用来煎药,身体很快便康复。龙颜大悦的康熙帝于是在砂壶上题了一个“龙”字,这就是后来被传为煎药神器的“龙字壶”。康熙的御笔,使平定砂锅及砂货身价倍增,京师客商纷至沓来,并成了京晋冀一带红极一时的抢手货。再后来,民间就有了“黄瓜干上贡品,龙字砂壶悦帝心”之说。一个时期,平定砂器还与浑源砂器、宜兴紫砂陶齐名,史称“三鼎甲”。

共和国成立后,平定砂锅的生产焕发了新的生机。全县在加速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大力开展手工业生产,提倡集体和个人一起上,从而建立起一支庞大的砂锅制作队伍。同时,县里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生产工艺,研制出一些新品种,使砂锅生产达到了空前的规模。1962年,平定砂货在北京轻工业展览会上展出,并多次参加了广交会,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市场,这一时期为平定砂锅制造的鼎盛期。

淳朴之技艺

干百年来,平定砂锅的烧制工艺全凭经验积累、心传口授。之所以烧制出亮晶晶的砂锅,这里既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又有着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在当地,蕴藏着丰富的优质粘土,百姓俗称“坩子”,是烧制砂锅的极佳材料,储量丰富的优质无烟煤又特别适宜烧制砂锅。当地手艺人就是利用这些物质条件和世代流传下来的工艺技巧,经过筛土、和泥、捏坯、成型、烘干、窑烧、烟熏等工序生产出各种砂锅。多少年来,砂锅的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改进,但烧制的过程却一直十分艰苦。在平定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烧火锅>的民谣:“一坩二压三筛土,四踩五捏六人炉,七煽八杈九熏烤,十分质量十分苦

平定砂锅除了具有诸多的优点外,与众不同的是它的外表有一层特有的亮晶晶的黑色光泽。这个“秘诀”一是和平定这一带的土质含有铝矾土有关,另一个就是它的烧制过程。其过程,就是把烘干的砂锅在烧制一两个小时后,迅速将烧好的砂锅连同笼锅一起移到另外早巳垒好的锅坑里,用煤灰盖好,等完全冷却下来后就可以“起锅—了。起锅后,原来还是土黄色的砂锅此时就如同上了一层黑釉,光闪闪、亮晶晶。再一个,就是在烧制过程中特别注意两个“急”——急起温、急降温,但这个火候的把握不是一般人短时间能掌握的,必须由富有经验的砂匠“火头”来决定。

在平定,流传着这样一首清代民谣《卖砂锅》:“一条扁担弯又弯,常家沟里把货担,锅套锅来罐套罐,壶盆瓢碗草绳圈。肩上一试不够担,又添了十二个大砂坛、二十四个油灯盏。河北获鹿摆地摊,霎霎卖了个底朝天。一数银元两块半,还有制钱三吊三。”

这里的常家沟是指平定县冠山镇常家沟村。作为“平定砂锅”主要生产基地之一的常家沟村,多少年前几乎是“平定砂锅”的代名词。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有七、八个砂货厂,砂锅生产热气腾腾。上世纪八十年代,砂货厂逐步私有化,产量和品种快速增长,并在全县涌现出三家砂锅“万元户”,轰动一时。此时,砂锅制作成为了村里的主要产业。之后,受现代产业和消费理念的影响,加之诸多的一些原因,全村的砂锅生产受到严重冲击,产销量急剧下降,各家砂货厂相继倒闭关张、销声匿迹。目前,1000多口人的常家沟村仅剩下可数的几位手艺人,而且没有一家传统的砂货厂了。在平定其他乡镇,虽然仍有几家小作坊在小规模地生产着,但基本上都是惨淡经营,很是恓惶。目前,在市面上见到的一些砂锅大多是来自阳泉郊区杨家庄乡小西庄村(原属平定县),也就是传说中“龙字壶”的来源地。

在小西庄村,砂货生产前些年虽有恢复,但随着砂锅逐渐在人们生活中的淡出,其生产规模也在逐渐萎缩。现在,小西庄的砂锅制[来自Www.lw5u.coM]作大都是作坊式生产,规模很小,加之煤炭价格不断上涨,制作砂货的原材料(坩土)不能随意开采,使传统的砂货生产成本不断增加,没有多少利润可图;而市场营销不畅、生产资金匮乏,以及花色品种急需创新、工艺传承后继乏人也给砂货艺人们带来无尽的困惑……

希望之呼唤

据<平定县志》记载,平定砂锅“烧饭不变色,煎药不变性,炖肉不变味”,具有内外光洁、皮薄均匀、耐酸耐碱、轻巧耐用、价格低廉等特点,还具有百姓现代生活讲求绿色环保的实际功效,不愧是一种物美价廉的上佳产品。但,就是这么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具有艺术价值和实用功能,并具备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条件的传统手工制品却正在走向衰落,人才在不断消亡,技艺在渐渐流失……

平定自古以来就有“文献之邦”之美誉,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勤劳善良的平定人民千百年来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也保留下来众多的文化遗产。据了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里指出,“传统的手工艺技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有三个基本条件:一个是艺术价值,一个是处于濒危的状况,还有一个是要有完整的保护计划。这就提示了我们,平定砂锅无论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产品或是文化遗产,还是走向市场的经济产品,仍然有着较大的挖掘和开发空间,同时也有着很大的市场前景。它要求我们的传统艺人、当地政府和有关方面,要珍惜这个代代相传的“传统的手工艺技能”,使大家都有一种认同感和使命感,不断挖掘和创新,不断加以保护和发展,提高人们生活的丰富性,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

愿平定的砂锅能长久的“亮晶晶”!


上一篇:【民俗】海西蒙古族民间祭火(海西州)

下一篇:【民俗】海南藏族少女成年礼(海南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