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平定“三八席”制作工艺(阳泉市)
2018-04-23 13:58
平定传统宴席制作技艺源于宋金时期。1972年,在我县张庄镇夏庄村西古墓地发现的宋代徽宗崇宁年间(公元1102——1106)古墓葬壁画烹饪图和膳食图,表明平定的饮食在当时已经相当成熟,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明永乐年间,平定生活安定,文人墨客的奢侈生活和雅兴产生了四套席。由于吃四套席耗时(每套结束中间休息时间有琴、棋、书、画和麻将的娱乐),有时可长达24小时,而后就衍生出“三八席”。“三八席”节俭、省时又不失体面,成为人们的最爱,得以扩散、流传。
明 末清初时的一位思想家、书画家、旅游家、名医傅山先生,他给平定一位厨师名叫李大垣写的《帽花厨子传》,风趣幽默、诙谐传神。写出了这个绰号“帽花厨子” 对厨艺的追求与热爱和对厨艺工具的珍重;写出了他制作技艺的高超和对自己厨艺的自豪;写出了平定厨艺文化在当时的地位。
清代初年, 平定传统宴席已形成技艺精湛、工序完整、流程严谨、烹调方法复杂多变等特点。相传,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8月,慈禧挟光绪帝 向西出逃,途经平定,在现石门口乡西郊村住宿。西郊村请来当时州城名厨杜谦来给老佛爷和皇上做饭,杜谦就是给老佛爷和皇上做了一桌“三八席”,受到慈禧的 赞赏。也许是因为慈禧当时饥饿难耐,吃得非常高兴、酣畅,待回京安顿后就招杜谦进宫,在御膳房专门给慈禧和光绪做饭,成为御厨,从此将平定名菜带入宫廷, 盛名于世。
自古以来平定的厨艺都是口传身教,由于厨师受自身文化修养的限制,没有留下珍贵的文字记载。因此,随着老一代厨师的离 去,致使大量技艺失传,直至1982年平定县政府招待所在县委、县政府的关怀和鼓励下出了一本《平定地方食谱》,才在挖掘平定传统宴席制作的特殊技艺、方 法留下些许文字资料。
平定“三八席”,在平定的饮食发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它凝聚着平定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不仅丰富、充实了黄河文化的多样性,而且对构建当代科学、健康、文明的饮食风气,产生了重大作用。